闽商新媒体

商会圈商社连线

合肥行业商会为非公经济“推波助澜”_闽商网

发布时间:2014-04-15 阅读量:3036
  多年来,行业商会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各行业商会通过银企对接,在民企融资方面作出有益探索。2012年起,该市多家行业商会先后与中国民生银行成立了64个“城市商业合作社”

  近年来,合肥市非公经济呈倍增式高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市非公经济主体已经超过30万户,上缴税收占全市税收的66%以上,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近70%。

  据了解,行业商会发展迅速,经民政部门正式登记的行业商会有77家。合肥市工商联牵头组建的行业商会组织达68家。其中,22家异地商会已在民政部门登记。在市工商联27305个会员中,企业会员有13586家,占会员总数的49.8%。行业商会已经成为工商联的重要组织形式和组织网络建设的有效载体,既是对工商联组织职能的有效延伸和拓展,更是对推进非公经济发展和规范行业自律起到重要作用。

  十六年发展历程

  合肥市行业商会历经16年,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到今天的140多家,每一个阶段都烙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合肥市经济建设的第一次飞跃,政府机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第一批由政府部门发展或依附在政府部门的社会团体。1992年合肥市民政局正式开展民间组织社团登记工作。1998年合肥市工商联第一家行业协会——家具协会正式成立,虽然当时还不具有独立的社团法人资格,但已标志着合肥市行业商会建设正式启动。

  2004年,合肥市下发《关于同意市工商联作为非公经济领域内成立的商会行业协会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复》文件,明确了“由工商联作为非公经济领域内成立的商会、行业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2007年8月,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合肥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合肥市工商联五金商会、汽配商会以及合肥市温州商会、泉州商会等一批异地商会都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并在民政部门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全市行业商(协)会组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规范发展阶段。2010年,由民政局牵头征求包括市发改委、市工商联在内三十余家政府部门意见,出台了《合肥市民间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合肥市异地商会管理办法》,明确了各个部门在民间组织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

  据悉,合肥市工商联在加强商协会的服务和引导方面,强化定期走访调研,开通“工商联直通车”解决会员企业法律维权,协助各行业商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和用工公约,协同商协会帮助会员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定期对优秀民营企业和行业商会宣传和表彰,倡导行业商会开展“同心工程”、“光彩事业”等,促进了行业商协会的快速、规范发展。

  多措并举促发展

  多年来,行业商会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各行业商会通过银企对接,在民企融资方面作出有益探索。2012年起,该市多家行业商会先后与中国民生银行成立了64个“城市商业合作社”。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各行业商会与各家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战略合作,为会员企业年授信额度逾50亿元,切实缓解了一大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各行业商会为培养和提高全体会员的法律意识作了大量工作。台州、黄山等商会定期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皖西、五金等商会在网站上开辟专栏并不定期举办经济法、合同法等知识讲座;温州商会、建筑设备租赁商会依法为会员单位提供法律援助。全市商会聘请长年法律顾问的已逾四十家。

  此外,实行行业自律,维护公平竞争。合肥市钢贸商会、建材商会分别制定了《合肥钢贸商会行业自律公约》、《合肥建材行业用工公约》;合肥市建材商会设立合肥市消费者协会装饰建材工作站。各商会通过宣传培训,增强用户维权意识,也提高了会员企业的社会公信力。

  制定行业地方标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合肥市玻璃协会借鉴上海等地行业准入制度经验,拟写了合肥玻璃行业实施准入制度的具体方案,并由市工商联报市政府。合肥市厨具协会联合具备实力的会员企业,配合质监部门共同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并通过专家组审核。各商会在制定行业地方标准、建立行业准入制度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展开对外发展交流合作,开拓国内外市场。

  合肥市五金商会、工程机械商会等多家商会帮助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组织出国考察,开拓国际市场;市服装商会、汽车汽配用品协会每年组织会员参加广交会、博览会、展销会等国内大型出口交易活动,引导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同时,合肥市服装商会还与北京中研签署了战略合作培训关系;合肥市厨具协会定期开展安装维修资质认定及技术培训,为会员企业办理相关证件;锁业协会对合肥市修锁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了备案以及专业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了会员的技术素质和道德修养等等。合肥行业商会在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行业商会的作用愈加明显,为会员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