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水产品总产量768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2734亿元,居全国第三;
水产品人均占有量198千克,居全国第二;
水产品出口创汇59亿美元,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
渔民人均纯收入1.78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连续10年保持在97%以上。
这一组组数字有力地表现了我省在渔业产业方面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发展“品牌渔业、生态渔业、智慧渔业”,建设水产千亿产业链,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福建水产千亿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到2020年力争实现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770万吨;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年均增长5%,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3330亿元;大黄鱼、石斑鱼、鳗鲡、对虾、牡蛎、鲍鱼、紫菜、海带、海参、河鲀等十大品种产量占水产养殖总产量65%以上,十条特色品种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超百亿;渔民人均纯收入超2.4万元。
在千亿产业链建设的过程中,将致力于推进品牌渔业建设、智慧渔业建设、生态渔业建设,推动水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并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实施渔业品牌发展战略,是推进现代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途径。省海洋与渔业厅将加大力度,加快渔业品牌的培育、宣传等工作。一是加强渔业区域公共品牌培育,积极参与国家级渔业公共品牌评选,鼓励支持各地开展“水产十大品牌”“十大渔业珍品”“十大海鲜系列名菜”“十大海产名品”“我最爱吃的十大海产品”等有特色的渔业品牌评选活动。鼓励引导水产企业开展渔业品牌创建,扩大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规模。三是举办海峡(福州)渔业周·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暨亚太水产养殖展,集中展示我省主要优质品牌渔业产品,并开展品牌宣传推介等多项活动,进一步推进水产品有效对接市场。引导品牌水产企业走出去,参加美国波士顿、比利时布鲁塞尔、青岛渔博会等专业展会。四是加大渔业品牌宣传力度,在电视、网站、动车、电梯、微信平台以及高速公路的主要路段、城市商业区开展宣传,提高渔业品牌的社会知名度。
在推进智慧渔业建设方面,我省加快推动渔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设施,促进渔业从粗放型、资源消耗型、数量型向精准型、资源节约型、质量型方向转变。培育一批渔业智能化应用主体,实现养殖生产智能化管理,打造一批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可追溯的现代渔业产业化、智能化养殖与加工基地。引导水产养殖企业应用和推广水产集约化智能养殖系统,实现水质环境参数在线采集、智能组网、无线传输、远程控制增氧设备以及水产品质量追溯、疫病防控的智能化管理。
发展生态渔业是“百姓富、生态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下一步,省海洋与渔业厅将修订颁布《2018—2030年市、县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高效、质量可控的生态养殖模式。持续推进传统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发展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大力推广应用环保型全塑胶养殖网箱和湾外深水网箱养殖,扩大海带、紫菜、牡蛎等筏式养殖和内陆大水面生态养殖规模,推广贝类底播养殖,吸收消化水中富营养化物质,改善水体环境,构建水域的生态平衡。
水产加工业是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关键,对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省水产加工业的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但也存在产业大而不强、技术亟待提升、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据了解,下一阶段,我省将围绕深化二产思路,重点发展精深加工,至2020年,力争实现水产品加工率60%以上。培育龙头企业,通过项目、资金、科技、金融、用海用地等方面政策的扶持,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创建产业园,培育闽南、闽中、闽东三大水产加工产业集聚区和东山、福清、蕉城、连江、马尾、石狮、晋江、福鼎、长乐、诏安等10个年产值20亿元以上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我省山海资源丰富,渔业生产历史悠久,具有发展休闲渔业的优越条件。截至目前,我省共创建“水乡渔村”150个,涵盖了生产体验、休闲垂钓、旅游度假、观赏娱乐、文化探索和科普教育等功能,其中18家被评定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接下来,我省将不断创新休闲渔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民”的产业模式,挖掘海岛渔村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海上旅游观光、渔家乐、渔家休闲民宿等休闲渔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将休闲渔业做大做强。培育“福州金鱼精品工程”、建设福州金鱼产业园,大力培育金鱼特色产业,引导金鱼产业从单纯养殖向集苗种繁育、养殖、饲料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转变。建设龙海浯屿、福清目屿、东山澳角、晋江深沪、平潭大福湾等“十大海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