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闽商头条产业观察

福建:普惠创新 十亿元企业研发补助在路上

发布时间:2017-07-07 阅读量:2530

海合达的员工正在进行科技研发、产品生产。

  用财政资金奖补科技创新,是当前中国广泛实施的政策。形式多样的政府创新补助,让高校、科研机构,尤其是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呈现出积极的态度。

  在福建省,探索灵活有效的创新补助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正成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式。在福建省2016年7月25日发布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中,明确了对企业研发进行创新补助的指导思想:政府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对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根据企业研发投入实行普惠性财政补助。

  那么,对企业研发进行补助的指导思想如何落实在政策上?6月23日,省科技厅、财政厅印发《福建省企业研发经费分段补助实施细则(试行)》,在全省范围内施行企业研发经费分段补助政策。细则明确了分段补助的范围、标准、依据、程序和经费管理方式。这项政策,在影响范围、实施力度等方面全国领先。

  这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它是如何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请关注本期助创。

  “这些年,我们公司研发经费年年在增长,可拿到政府的研发投入补助,却是企业创办以来的头一次。”面对记者,厦门市翔邦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部门经理康曲感叹,“2015年,我们投入研发经费285万元,2016年,我们拿到了23.98万元的研发投入补助,这个红包,对企业的鼓励和帮助真是很大!”

  翔邦高分子公司,是一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注研发生产混胶和橡胶密封件。作为规模以下企业,翔邦所获得的政府研发投入补助,对其转型升级无疑是雪中送炭。

  翔邦享受的这项政策,是厦门市2015年推出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补助计划。2016年,漳州市也开始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补助。今年3月,这项补助政策开始在全省推广。6月,《福建省企业研发经费分段补助实施细则(试行)》正式发布。

  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财政资金来补助

  “资金、项目、人才、技术”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主要要素。然而,2015年,我省全社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392.93亿元,占GDP比重只有1.51%,远低于全国平均2.07%的水平,与我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研发投入不足已成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短板”。

  在此背景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实施办法(试行)》于今年3月发布。《办法》提出:力争“十三五”期间全省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年均增幅20%以上,“补齐短板”,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按我省2015年的数据测算,2016年,我省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将增长78亿元以上。如何引导更多资金投入研发?记者注意到,财政支出正发挥撬动作用。2015年,我省财政科技支出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6%。R&D投入增长目标,已经被纳入各级各有关部门绩效考核指标。

  6月公布的《办法》细则,则进一步明确了财政科技投入的分段补助政策。细则提出:对补助企业实施普惠性,从规模以上到规模以下企业,只要有开展研发活动都有机会享受“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研发补助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挂钩,补助经费上不封顶。

  企业搞研发,政府来补助。《办法》细则详细规定了可以补助的对象范围,规模以上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是《办法》补助的主要对象。同时,为鼓励和支持小微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将规模以下高新企业也纳入本实施办法补助范围,对已实施研发经费补助的科技小巨人、新型研发机构也一同归并。

  记者了解到,《办法》细则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采取了基础补助和增长额补助两种方式。基础补助采取分段补助标准:年研发经费1000万元以下,按5%补助;1000万~2000万元,按4%补助;超过2000万元以上,按2%补助。增长额补助则是按照企业年度研发经费支出较上一年度增加额的6%计算。

  如何筹措补助经费?记者了解到,《办法》规定省、设区市、县(市、区)三级政府联动协同推进分段补助政策,并按一定比例分摊所需财政经费。《办法》还规定,省、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研发经费投入补助列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并根据全省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的年度增长情况,调整增加年度预算额。根据2016年我省R&D投入初步测算,政策实施后,2017年省、市、县三级财政将增加科技经费投入13亿至15亿元。

  补助政策叠加 政策突显联动效应

  研发投入补助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其他创新扶持政策同时享受,是这项政策的最大特色之一。

  据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政策立项资助、税收减免等政策的灵活补充,能实现企业研发补助、高企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激励政策之间的良性互动。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光电显示产业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也是规模以上企业。2016年,天马研发投入16437.60万元,得到了政府研发投入补助172.19万元。“我们2015年的产值大概是40亿元左右,2016年已经做到71亿元,同比增长约60%,2017年预计能超百亿元大关,研发投入肯定会增加。”天马微公司董事会秘书吴弢介绍。

  除了带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更为主要的分段补助政策还有叠加效应。2016年,天马微公司在先得到政府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的前提下,又得到了政府的研发投入补助。吴弢坦言,这项政策的杠杆撬动作用明显,企业原先准备做5个研发项目,有了政府的补助,在可控的情况下,可能就做到8个或者9个研发项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而言,研发补助是锦上添花,而对于小微企业、传统制造企业而言,研发补助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

  “2016年企业忙了一整年,政府的扶持支持力度很大。”厦门市海合达电子信息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允敬表示。海合达,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的小微企业。2016年,海合达营收1500万元左右,得到政府研发经费补助等多项政策扶持,其中研发投入补助就有27万多元。潘允敬表示,政府对企业研发投入补助,对于他们这样的小企业真有用。

  潘允敬介绍,像海合达这种年产值一两千万的小微企业,一般净利润只有百来万元,而去年投入研发费用达到近100万元。政府的研发补助等多项政策扶持,对于他这样的规下企业真是雪中送炭。“这些年我们能挺过来,靠的是科技研发。有了研发投入分段补助政策,我心里又更多了一份信心。”

  政策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作用,一组数据足够证明:在已经实施企业研发补助政策的厦门,2016年763家申报研发经费补助的企业中,中小微企业有693家,占申报企业总数90.83%。当年,厦门共有670家企业获得2.9亿元政府研发经费投入补助。

  而漳州通过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2016年全社会企业研究开发内部支出达38.5亿元,比2015年增长18%,增长幅度位居全省前列。

  普惠制、后补助 财政资金杠杆撬动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需要通过增加R&D投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降低生产成本。但是,由于研发活动存在失败的风险,企业需要政府部门对科技经费的补贴以降低风险。

  “以往,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的支持,大都采用‘评项目、前补助’的做法。《办法》的出台,实现了‘普惠制、后补助’,目的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企业加大自身研发投入。”省科技厅副厅长游建胜表示。

  由“研发前补”,改为“投入后分段补助”,这“一前一后”的改变,促使企业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创新创业信心,政策也变得更具有普惠性。省科技厅厅长陈秋立表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有利于进一步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主体,也有利于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培育壮大创新型龙头企业群体。

  记者采访的有关专家表示,研发经费分段补助,结合企业研发的不同阶段,分级分层进行鼓励,让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更强。同时,“后补助”的方式,更加突出了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记者了解到,此外,相比以往,分段补助政策大幅简化立项手续,企业申报补助仅需提供报国家统计部门的《企业研发活动及相关情况表》和申请表,这让企业申请的积极性大幅提升。以厦门为例,“企业研发经费补助计划” 计划一推出,2016年度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猛增至872家,是2015年、2014年申报数的2.14倍、2.9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