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宁实施“全域旅游”战略,从旅游到“旅游+”,做活产业链,通过旅游扶贫,演绎新精彩,旅游产业实现从“点”到“圈”的华丽转身。
“旅游+”做活产业链
作为偏远的山区小县,建宁要发展旅游,曾被当地人都不看好。
然而,仔细梳理建宁县境内的旅游资源,其实相当丰富——作为“中国建莲之乡”,拥有5万亩的建莲及12万亩的桃梨园;作为中央苏区县,有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反围剿纪念园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秀起东南第一巅”的金铙山;满眼见绿的闽江源保护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农业资源……
围绕优势资源,这些年,建宁在景区建设、品牌打造、配套要素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境内景区主题单一、宣传功夫不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却成为发展软肋。
出路何在?该怎么走?
“山区旅游要发展,还得打破瓶颈,实行大规划。”县委书记郑剑波说,建宁的旅游要发展,须立足实际打好“生态牌”,要想把旅游做强,须推动旅游业与三产融合。
思路决定出路。县里经调研论证,决定立足当地丰富的红色、绿色、生态资源,围绕“红色、绿色、田园”做文章,全力打造生态特色旅游,做大做强“全域旅游”这块蛋糕。
郑剑波说,“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景点旅游,如何以旅游为线,串起农业、文化、电商等跨界产业,创新更多元的旅游产品,才是应有之义。
近年来,建宁实施景区全域联动、空间全景营造、线路全域统筹、产品全时体验、产业全域融合、品牌全域融合,探索“景县合一、全域建宁”的旅游发展模式,构建“一城一环两轴三区”旅游格局,将建宁县城当作一个大景区来打造,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将旅游的辐射效应与各大产业相连接。比如,依托建莲、黄桃、黄花梨、笋等特色农业产业,开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水果采摘等“旅游+农业”项目;依托食品加工企业等特色平台,开发“旅游+工业”项目等;依托林业生态优势,开发城乡景观绿化一体的“旅游+林业”项目。
旅游扶贫惠及百姓
对建宁来说,“全域旅游”不仅让旅游与各大产业联姻,还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实实在在惠及当地百姓。
近日,在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村民林华的农家乐,游客们开心地体验打糍粑的乐趣。厨房里,林华和妻子正在忙着给游客做晚餐。“以前,都是烧柴,厨房里到处都是烟。现在,电压稳了,厨房全用上电器,又快又干净。”林华的妻子说。
高峰村有179户人家,早些年,由于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差,村民们几乎过着原始的山寨生活。
“过去,村里的人守着几亩地过日子,围着猪圈掏猪粪,如今村里变化大,日子越过越红火!”贫困户聂裔樟说起现在的生活,乐得合不拢嘴。
为帮助聂裔樟这样的贫困户脱贫,去年年初,建宁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根据贫困户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脱贫方案。比如,与高峰漂流公司对接,介绍贫困户到公司当护漂员;专门安排科技示范户与贫困户结对子,帮助他们解决田间管理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等。
与此同时,高峰村百户人家搭上旅游快车,眼下,靠搞旅游增加收入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仅去年,高峰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800万元。在多方努力下,高峰村已从全县第一贫困村发展成为生态旅游村,还被列为三明市唯一的国家旅游扶贫观测点。
据了解,近年来,建宁全力抓好旅游扶贫,对民宿、农家乐、采摘园、旅游商店等乡村旅游经济实体采取“保底收入,盈利分红”的原则,吸纳贫困农户通过出租农田、竹山、资金等入股,参与当地旅游项目经营管护。截至目前,已带动5000多名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