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出炉:三大抓手加强建设
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三大抓手加强保护区建设
“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这是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委员们意见和建议时指出的。这对泉州加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将是莫大的鼓舞。而不久前,市政府常务会已原则通过《<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泉州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根据《实施方案》,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总体思路为,以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为“三大抓手”,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形成合力”的机制,对泉州市非遗、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构建一个人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系统。
《实施方案》强调实际可操作性
《实施方案》明确,规划期从2011年至2025年,分近期(2011年至2015年)、中期(2016年至2020年)、远期(2021年至2025年)三个阶段实施。远期泉州市将实现规范化、专业化的传习机构达到300个以上;20个整体性保护区域的古建筑、古民居基本得到修复;两岸非遗交流活动达到50个以上;各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达到50个以上;非遗密集的县(市、区)有一个综合馆、一个专题馆等目标。
据《实施方案》起草人介绍,此次《实施方案》的亮点在于,该方案在总体目标、主要指标、保护措施、保障要素等方面都充分体现泉州在全省中的“走前头” 、先行先试的主导作为和作用。整个《实施方案》强调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强调实际可操作性和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如《实施方案》列出14个附件,使各项实际工作有具体项目方案、工作计划以及参照数据,更具操作性。
将建非遗传承人个人档案
根据《实施方案》,泉州市将建立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个人档案,抢救拍摄老艺人的绝技,收集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实物。
同时,各级相关部门将免费或优惠向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纪念馆、非遗馆、体育馆及其他适用的公共文化场所作为传承场所。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专用传承场所。
重点建设三大非遗数据库
泉州市将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据库,近期将重点建设泉州传统音乐数字资源库、传统戏剧数字资源库、传统技艺数字资源库三大数据库。
泉州市还计划建立一套共建共享的非遗数字化管理与应用系统,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非遗保护数字化应用产品。如利用新媒体技术、数字图书馆技术、三维动态成像技术、虚拟化等技术,对戏曲程式、舞蹈舞汇、武术招式等动作以及传统技艺过程进行三维采集和整理,建立多媒体资源数据库等。
扶持50个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
泉州市将重点扶持一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和总结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做法和经验,对生产性保护做得较好的企业单位给予表彰,规划扶持50个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并且,制订地方戏剧种保护和扶持计划,根据泉州市戏曲分布特点,重点保护木偶戏、梨园戏、高甲戏等,重点抢救打城戏。
将建社区非遗展示馆
在非遗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泉州市将建设整体性保护区域的社区非遗馆20个。展示馆作为资料信息库,记录和储存本社区传统文化信息,如口传历史、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具有特殊意义的实物和其他属于本社区的遗产。该展示馆同时也将作为展示中心(游客中心)及传习所和工作场所。
眼下,泉州市也正继续推进具有泉州特色的“十百千工程”,即重点建设泉州闽南文化生态中心园(非遗中心馆)1个、专题馆10个、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非遗馆20个、非遗传习所100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示范点1000个,为非遗传承、传播活动提供平台和载体。
设立保护区建设 专项资金
泉州市将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各县(市、区)也将设立相应专项资金。泉州市也将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给予资助,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投入。(记者 叶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