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记者接触的多位专家表示,此前经济发展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已成国家共识。要主动拉高发展标杆,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实现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
培育新动能,牢牢地把握战略性机遇
进入新时代,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得到更多的充分认识。
“国际方面,在各主要经济体推进结构性改革,纷纷着重发展工业或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中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国内方面,要使经济稳定中高速发展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升级,也要求必须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日前,在“国研智库·新旧动能转换泉城论坛”上,国家财政部研究室巡视员汪义达认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性机遇,中国必须牢牢抓住。
谈及全球环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进一步强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蕴含巨大机遇,不可错失。
“把握好了就不仅仅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竞争;把握不好,我们和一些发达国家得差距就会越来越大。”隆国强认为,这将决定未来几十年的全球格局。
新一轮技术革命之所以备受关注,还在于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向前演进和发展,会使我们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具备更多的条件和支撑。”汪义达说。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巨大市场,在专家看来也是培育新动能的重大优势与机遇。
“中国巨大的市场可以靠规模分摊研发与品牌培育成本,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力资源、齐全的产业配套也将为产业升级与新技术培育提供有力支撑。”隆国强认为,中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有机遇,也有坚实基础。
新旧动能转换,重在处理好平衡关系
“一讲新动能,很多人高度重视前沿技术的创新,这是正确的。但还要看到,大量的存量传统产业占了整个经济的90%,甚至更高。所以我们既要盯住前沿技术的创新,同时也一定要盯住传统产业,这里面都有一个培育新动能的过程。”隆国强强调,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新动能是个非常复杂、系统的工作,要做多方面的设计、探索,首先要准确理解新动能的内涵,处理好的前沿技术创新和传统产业升级的关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也认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思维方式、思想理念的转变与科学把握是前提。“新旧动能转换不能有歧义,用新行业消灭旧行业,就大错特错了。我们需要的是如何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替代落后的技术、落后的产业、落后的商业模式。”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走入了这个误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将其理解成只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重化工,而消灭了很多原本具有优势的、吸纳劳动力多的传统产业。”陈文玲分析,在东南沿海,一些地方的服装、鞋帽、箱包、纺织品等具有传统优势的行业正在消失,与此同时重化工占制造业的比重已超过70%,这是行业的替代,而不是动能的替代与结构的优化。
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已经是共识。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认为,传统产能的制造业进入平台期,再靠大规模的扩张很难。“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主线,就在于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也是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指导方针。”
但在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十分重要。“以往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看上去是泾渭分明的两件事,但现在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推动下,二者越来越难分了,很多新技术革命的同时蕴含着商业模式的创新。如滴滴打车、共享单车等。”隆国强认为,理解与孕育新动能要着重关注两者的有机地结合。
更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是关键。隆国强认为,培育新动能要靠创新,更需要有一套真正能够激励、引导、保护创新的一整套的体制机制。“改革是系统的,我们要分清轻重缓急,把对创新最直观、最直接、最重要的改革放在前面。”
“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是动态过程。当前国家的创新速度很快,当新产业、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产生之后,怎么来推动它形成发展之势,形成巨大动能?这对政府、市场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对于政府而言,陈文玲认为,应加大对新动能的研究,减少理论、管理、政策落后于市场实践而造成的对动能转换进程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