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闽商头条产业观察

启动80亿元增发,紫金矿业再度出海

发布时间:2019-11-27 阅读量:10426 来源:闽商网 作者:陈丽媛

中国有色巨头紫金矿业近期实施的80亿元募资规模引发了热议。

此次的公开增发一度受到市场质疑,但董事长陈景河带着紫金矿业用一系列动作予以了肯定答复。

募资80亿元买矿

11月19日,紫金矿业公告完成A股公开增发。

据悉,紫金矿业增发23.46亿股,募集资金80亿元,申购总额达到93亿元,超募集资金总额约16%,配售比例为83.74%。这是是紫金矿业继2008年以0.10元/股面值创新回归A股再创的发行记录,也近年来A股最大一笔公开发行。

公告显示,紫金矿业此次网下发行约15.93亿股,占发行总量的67.91%;网上配售约3.75亿股,占发行总量的15.97%;公司原无限售条件A股股东通过网上专用申购代码“760899”认购部分的优先配售股数为约3.78亿股,占发行总量的16.12%。

实际上,此次增发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收购NevsunResourcesLtd.100%股权项目。

该项目始于2018年9月,紫金矿业披露要约收购Nevsun。为此,紫金矿业于2019年1月1日发布了募资预案,还一度被戏谑道“差钱也要血拼”。

Nevsun有何来头?Nevsun拥有量大核心资产Timok 铜金和Bisha 铜锌矿,并在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两地上市。

收购完成后,紫金矿业将新增铜资源储量(按权益)约825.30万吨;新增金资源储量(按权益)约241.80吨;新增锌资源储量(按权益)约187.70万吨。

不难看出,对于收购海外项目,紫金矿业还是下了大手笔的。

加速布局海外矿产

紫金矿业向来都很重视“走出去”,也一直在这条路上奔跑,不断在境外并购矿产项目。

就在11月初,紫金矿业就曾表示可能以高达3.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合作伙伴自由港麦克麦兰FreeportMcMoranInc.在塞尔维亚的铜金资产,收购完成后将成为中国拥有铜矿资源储量最大的企业。

据了解,紫金矿业将向自由港先行支付2.4亿美元,用于购买Timok铜金矿下矿区的股份,再加上生产开始后净销售收入的0.4%,最高总额为1.5亿美元。

可以说,紫金矿业一波操作下来之后,塞尔维亚地区矿产资源尽在掌握之中。

首先是通过收购Nevsun获得了该矿上矿区的100%的权益,并持有下矿区60.4%的股权。而自由港拥有下矿区的其余部分,但是持股比例可能在完成一项可行性研究后升至54%。紫金矿业表示,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在上、下矿区的资源中拥有100%的权益。

根据紫金矿业资料,2019年上半年,公司境外项目矿产金8.18吨,占集团总量48.43%;矿产铜2.57万吨,占集团总量21.50%;矿产锌5.56万吨,占集团总量37.47%。

陈景河也将带着紫金矿业继续向全球矿业宝座冲击,成为拥有百亿利润的矿业龙头。在公司规划中,到2022年,核心业务矿产金、矿产铜、矿产锌将分别达到49—54吨、67—74万吨、38—42万吨。

此外,紫金矿业发布的《未来三年(2020-2022)主要产品产量规划》明确表示,经过过去多年并购,矿产资源储量大幅增长,资源储备已接近国际一流矿业公司水平,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优势是未来三年建设和生产经营的核心工作。

也就是说,紫金矿业前期累积的矿产资源是时候变成收益了。

闽商观察

志在必成,势在必得

其实,此次公开增发还有一段不小的插曲。

那就是80亿元的增发引发了市场担忧,累及市值。在紫金矿业1月1日晚间公布发行预案之后的第二天股价在开盘后触及跌停,当天A股跌停、港股股价下挫逾5%,两市市值共蒸发逾60亿元。

尽管如此,陈景河依旧怀着“志在必成,势在必得”信念,带领高层进行了为期7天、覆盖北、上、广、深的碾压式路演,共会见120多家机构。最终赢得了多家机构甚至同行的支持。

细数紫金矿业一路以来的海外动作,还是颇为成功的,优质项目不在少数。例如近年来的KK铜矿(刚果金卡莫阿-卡库拉铜矿)在2015—2018年期间三度增储,资源量从收购之初的2400万吨跃升到4200万吨。再如2018年并购的塞尔维亚Timok铜金矿上矿带品位极高。

实际上,紫金矿业国际化进程相当成功是有道理的。这些年来,紫金矿业认准目标,矿产品聚焦于金、铜、锌这三个被看好的板块,而国内铜资源对外依存度高,铜矿资源储量又在国内最多,因而未来的爆发性利润可以预期,毫无疑问的是海外并购已是紫金矿业的增长极。此外,资金矿业对于收购项目拿捏得非常准,能够准确判断其价值,并适宜适时地“下手”,并且将项目经营得有声有色。

如此看来,紫金矿业不成功谁成功?

但同时需要警觉的是,包括紫金矿业在内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和挑战。就陈景河而言,他认为企业国际化人才紧缺,“早些年我们以国内运营为主,懂管理、懂技术的人员往往外语不太行”,为解决这个问题,公司已经连续4年在美国、加拿大、澳洲的高校进行招聘,同时有大概30%的员工是“海外出口转内销”。

国内市场达到一定饱和之后,企业往往会将触角伸向海外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一定要做到胆大心细,找到高质量项目,选准时机,就要果断出手,并且做好后续的运营管理。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想要走得更远更久,就要付出得更多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