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闽商头条产业观察

中企大投入意在麦当劳 “最奇葩”信披被立案调查_闽商网

发布时间:2017-01-13 阅读量:2289
  研制出圆珠笔笔尖钢太钢股价随之受追捧

  受消息影响,太钢不锈近日涨势凸显。据媒体报道,过去,中国的圆珠笔笔尖钢一直依赖进口,每年进口笔尖钢1000多吨,花费外汇1500万美元。太钢集团从2011年起便参与这一项目,2014年取得成功,经过一系列测试后,现在,中国大型的制笔公司之一宁波贝发笔业已经开始向太钢批量购买笔尖钢产品,在未来两年,将完全替代进口。太钢集团是太钢不锈控股股东。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却不能生产圆珠笔笔尖。这事大家似乎都不知道,只是国家领导人提出后大家才愕然。制造业大国,是不是一定要什么都会制造呢?其实不一定,在国际化分工的大背景下,质量和成本才是选择的关键。更何况,圆珠笔笔尖这类产品,并不关乎国家安全,用进口产品还是自己开发,不那么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利用国际市场,引进了不少设备、技术和产品,大大加快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如果一切都靠自己开发,中国市场的短缺不知要维持到什么时候。还是那句话,中国制造笔的企业,不会因为笔尖钢产品是“国货”而购买,而是因为国货质量优秀、价格低廉而购买。

  中企二十亿美元大投入购得麦当劳中国经营权

  据媒体报道,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集团与麦当劳宣布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该公司将成为麦当劳未来20年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特许经营商。据了解,新公司将以最高20.8亿美元(约161.4亿港元)的总对价收购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业务,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股份和中信资本在新公司中将持有共52%的控股权,凯雷集团和麦当劳分别持有28%和20%的股权。对于为何选择中信集团和凯雷集团成为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战略伙伴,麦当劳称,首先,中信及凯雷财务实力雄厚,投资领域十分广泛;第二,中信深耕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市场,对两地都有深入了解;第三,中信拥有深厚的政府网络和资源;第四,中信和凯雷拥有广泛的地产网络,包括中信地产、万科、华润置地、中海发展等,为麦当劳快速开店提供强大后盾;第五,中信和凯雷有字化战略的合作网络,包括数字化、供应链和大数据的重要资源;最后,中信、凯雷和麦当劳一样,都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拥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也将和麦当劳一起坚守以客为先、食品安全第一的经营理念。

  对于喜爱洋快餐的人士,这个消息可能有点刺激:洋快餐要“中国化”?仔细看,消息对一般消费者又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这次合作仅仅是成为“麦当劳未来20年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特许经营商”而已。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业行为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仅在资本上,在产品和服务上也是如此。肯德基原来只卖炸鸡,后来鸡肉汉堡做得风生水起,甚至超过了炸鸡;麦当劳原来靠牛肉汉堡起家,现在不仅有鸡肉汉堡,也有猪肉汉堡。两家洋快餐争先恐后地开发了米饭套餐,早点也都有了油条豆浆。只要有市场,企业自然会“入乡随俗”。

  要求全员用自家手机是否有竞争力还看市场

  1月9日下午,网络上流传出格力电器《关于使用格力手机通知》的邮件照片,内容为:根据干部会议精神,春节后全体员工需使用格力手机,请抓紧落实。传闻一出,马上引来各方关注和解读。格力电器内部人士1月9日晚间回应称,这的确是公司某部门发出的邮件,但不是公司层面下发的正式通知。内部人士说,格力手机全部自产,目前还只是小范围在销售,在线上平台和内部渠道销售,目前格力内部员工使用格力手机的比例还不是很高。在手机业内人士看来,做手机只是格力一个战略尝试,暂时看不到格力做手机有什么优势。目前整个产业链并没有格力手机的声音。

  格力出新闻,一点不假。并购的喧嚣还未消停,又传来内部员工需使用格力手机的消息。自己有产品,鼓励职工使用,倒也无伤大局。但是如果作为“纪律”强制性购买,或者作为福利硬性摊派,好像就不那么符合市场原则了。产品好坏,最终还是靠市场检验,靠合法竞争做出优胜劣汰的筛选。仔细想想,内部员工能有几万、几十万,但在手机市场上,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强行摊派,对于市场开发来说,真是杯水车薪,而伤了自家人的感情,可不是那点市场份额能弥补的。如果真的靠这种手段“维持”市场,对格力这样的大企业而言,手机产品不要也罢。

  通过1001项议案堪称奇葩涉嫌违规信披被立案调查

  ST慧球1月9日晚公告,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调查通知书》,因ST慧球涉嫌未按规定披露信息,中国证监会决定对ST慧球进行立案调查。公司同时公告,收到中国证监会广西监管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该决定书指出,ST慧球于2017年1月3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了1001项议案,并决定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公司董事会决定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的议案中,大多数不属于《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规定的股东大会职权范围;部分提案内容属于强加股东义务,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部分议案内容前后矛盾。决定书表示,公司董事会上述提案内容不符合《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第十三条的规定,董事董文亮、温利华、刘光如、李占国负有主要责任。责令公司上述董事在2017年1月13日前予以改正。

  ST慧球持续信息披露违规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在这一被称为“最奇葩披露”的事件中,违规者毫无顾忌,公然挑衅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的严肃性、权威性。通过1001项议案,这是什么速度?难怪上交所对ST慧球的监管函中使用了“儿戏”一词。但是,这对投资者可不是儿戏,对市场可不是儿戏,对于监管层可不是儿戏。显然,这不是逻辑混乱的胡言乱语,而是对市场监管的公然藐视,是对《证券法》、《公司法》等监管规则的公然践踏。这一事件如不能得到妥当处置,无疑将对市场监管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构成重大伤害。因此,对于ST慧球的违规行为,必须严加监管,严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