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和投资,本是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近期却引起诸多讨论,其中一个议论的焦点在于稳定企业家信心问题。
如何稳定企业家信心?今时今日,不妨从三个层面着手。
首先,要正视法制环境的改善,其中最重要的是产权制度的完善。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实现对不同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平等保护,即使最近几年,公权力侵害私有产权和民营企业资产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使得一些企业家对企业前景缺乏稳定的预期,投资兴业的意愿低落。一部分企业家出于对未来发展和子孙后代的考虑,为了增强财产财富安全感,而将资金分散到海外。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抓紧编纂民法典,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坚持有错必纠,甄别纠正一批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这些表述明确了要坚持平等保护产权,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希望这不仅是给了民营企业家一颗“定心丸”,更能成为他们的“护身符”。
其次,要促进公平竞争,完善市场秩序。2016年有关企业家的一项调查表明,垄断、市场欺诈、不公平竞争等对企业家影响极大,七成以上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准入等问题上认为自己未受到公平对待。当前正值经济转型期间,经济环境更加复杂,企业更需要公平、透明、开放的市场,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市场秩序问题,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再次,要释放政策红利,加强预期引导。经济下行,市场前景不明,这是影响企业家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要稳定企业家信心,就要通过释放政策红利,改善企业家对经济前景的预期。
要通过持续不断地降低显性和隐性成本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显性成本需要降低。土地成本、水电气等原材料成本、中小企业的用工成本等,都需要从国家层面予以协调和解决,切实帮助企业走出成本高企的困境。另一方面,简政放权、降低税费等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举措,也应在2017年持续推进。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6年发布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税负和融资成本呈下降态势,但制度性交易成本仍然偏高,“权力中介”普遍存在。
上述三个层面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提振企业家对未来的信心。在这一过程中,应正确对待企业出于国际化战略考虑而进行的海外投资行为。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化接轨的程度越来越高,未来企业海外投资仍将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这也是国力增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