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例子的普遍意义在于,连厅级干部都可能因病致贫,普通老百姓在遇到大病时,难题就更大了。而这个例子的特殊意义在于,可以用厅级干部的社会地位,折射出因病致贫的受困范围,也就是现行医疗体制的不合理程度。
别把厅级干部卖房看病当特例
在政协会议的总工会会场,委员罗茂乡提到:三分之一困难职工因病致贫。我们单位一个主席,厅级干部,为了看病把房子卖了。得到的大病医保补助非常少。医药分开这个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困难职工三分之一以上因病致贫。(3月8日《中国经营报》)
可能因为这位干部位居厅级,也可能因为公众对官员优厚待遇的思维惯性,或许会把一个厅级干部的卖房看病看做特例。其实,在当前的医疗体制和现状下,就算是厅级干部,按正常的合法收入,也可能是经不起大病折腾的。这个例子的普遍意义在于,连厅级干部都可能因病致贫,普通老百姓在遇到大病时,难题就更大了。而这个例子的特殊意义在于,可以用厅级干部的社会地位,折射出因病致贫的受困范围,也就是现行医疗体制的不合理程度。
相关政协委员只是提到了大病医保补助非常少,涉及的层面也在医药分开这个问题上。实际上,当医院脱离了公益属性走向市场时,就注定了医疗“行情”水涨船高的结局。在医院也像其他制造和流通领域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大病医保补助很可能杯水车薪。因为,医院除了公益属性,还因其行业的特殊性,在技术要求和准入机制上,难免带有垄断的色彩。医院带着这样的特殊身份走进市场,必然会在逐步淡化救死扶伤公益属性的同时,轻而易举地强化赢利手段。
到了这个份上,谈医德就如与商人谈“良心产品”。这不是说医院“缺德”,而是医疗资源商品化后的必然结果。这既符合市场规律,也符合资本博弈的常识。而当医院脱离公益的属性和运作模式后,比起制造和流通领域来,则更具市场优势。因为,医疗这种“商品”,对消费者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在需要时是没有选择的。在供需双方对这种“商品”的了解不对等,而又不得不消费的情形下,医院若想做大这笔“生意”,可能看上去还像是更细致周到的服务。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任何市场行为的通病,但这何尝不是商家的生意经?因此,要让医院真正回归公益属性,就必须要让医生从“商人”做回到医者。从服务性质上说,从事救死扶伤崇高职业的医务人员,怎么就不能成为“公务员”呢?当然,这里所谓的“公务员”,是指由国家财政支付薪酬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和国家公务员一样旱涝保收,且根据贡献大小获得相应的待遇。我国如此庞大的公务员队伍,无非也是直接或间接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这些服务,说到底也包括了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好。那么,直接与人民群众健康有关的医院,怎么就不能成为公共福利部门?
当然,这不是说让医院提供免费的公共服务,而是只有当医院脱离赢利的商业模式后,才能把救死扶伤放到第一位。有了这个前提,引发医患矛盾的“过度治疗”等,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或许,医生正是出于为医院创收,甚至完成某些指标的考虑,积极向患者推荐不属于医保范围的高价进口药。这可能也是加重患者负担的一个因素。因此,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再次改革当前的医疗体制是关键。无数事实证明,光靠道德自觉往往只是美好的愿望,只有形成和落实公正合理的制度,才是可靠的保障。
文/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