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福建)分院的生产设备 邱强攀 苏艺珍 摄
晋江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工作人员在实验室操作。
核心提示:
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是科技创新的典型“短板”。
什么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力量?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逐渐成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从2017年开始,福建省将建设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项重要决策部署,写进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建设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这些举措,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提升企业和科研单位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成效明显。
2017年8月,福建省首批3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被命名,它们正获得福建省在十方面给予的政策扶持。其中,6000万元专项资金被设立,用于补助新型研发机构购买科研仪器设备软件等。
这些新型研发机构新在哪?它们在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作用几何?《助创》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近日,由省科技厅主办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授牌仪式在泉州举行。厦门紫金矿冶技术有限公司、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泉州市微柏工业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等3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被授牌。
不同于传统的研发机构,这些正式被挂牌的新型研发机构,由于模式新颖,且对社会资本开放,因此备受关注。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呼声下,登上舞台的新型研发机构,正成为新一轮产业转型的驱动力。
企业主导,新型研发机构撬动市场力量
去年9月,福建省出台《关于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提出要引导和撬动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通过市场手段做大做强新型研发机构。
那么,与传统的科研院所相比,福建省新型研发机构“新”在哪?
“面向产业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打破身份、地域的界限,采用全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培育创新人才、孵化育成企业等,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创新动力,正是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显著特征。”谈到新型科研机构之“新”,省科技厅副厅长林岿然说。
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是新型研发机构的一大特征。众所周知,福建省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撬动民营力量来参与科研机构的组建,大有作为。
《若干措施》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用创新联盟、行业协会、商会和投资机构等,以产学研合作形式在闽创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积极从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科技企业孵化等服务。
据统计,此次被授牌的3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中,企业类有22家,占70%,充分体现了《若干措施》的政策导向。在泉州,全市发展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99家(其中省级7家),涵盖新一代数字通信技术、物联网、环保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累计带动投入研发资金4亿多元。
此外,新型研发机构之“新”,还在于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在实际运行中,福建省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健全市场化管理机制,实行投管分离,赋予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团队充分的科研自主权;鼓励其对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进行转化收益奖励、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等激励措施。
人才“聚巢”,新机构带来虹吸效应
由于厘清了体制机制和激励机制,众多新型研发机构设立后,很快产生了人才聚巢效应,一批高、精、尖人才先后被吸纳过来,并活跃在福建省各地。
2012年6月18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与厦门市政府、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和厦门市新能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年来,该所“边基建、边招人、边科研、边转化”,并从日本信州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一流高校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逐渐在稀土萃取分离、稀土光电功能材料、稀土生物医药检测等方向形成8个研究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重大、厦门市重大研发平台等各级各类在研项目60余项,获支持项目总经费6000余万元。
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位于泉州丰泽区北峰“数控一代”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示范园区,由泉州市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作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该研究院以华中科技大学为发起单位,集聚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资源,面向泉州市经济发展和全面实施“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的需求,打造国家级支撑与服务平台。
“由于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泉州这几年正大力发展智能装备产业,这就给我们这类机构提供了一个极大的发展空间,也对国内外智能装备人才形成了一个虹吸效应。”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助理季华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研究院已拥有近百人的研发团队。
相继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才前来福建创业兴业。据统计,福建省3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研发人员中,博士与高级职称人员占研发人员的比例达到23%,高层次人才33名;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软件著作432件。统计数据还显示,3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013—2015三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11.8%。
成果显著,新机构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众多新型科研机构的设立,产生了人才聚巢效应,一股创新热潮随之而来。它们,直接推动了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
塑料产业是福建省一个传统产业。位于福州的福塑科学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之一。去年以来,该机构先后为福建和盛塑业有限公司、祥兴(福建)箱包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晟扬管道有限公司等塑胶企业开展技术研发200余项次,解决了塑料产品低温脆性,容易开裂等难题,极大提升了福建省塑料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塑料行业对技术要求特别高,我们的目的,是提升全省塑料行业的科技水平,推动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福塑科学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彭超告诉记者。
除了塑料行业,福建省的新型科研机构正在许多行业掀起创新潮,它们直接提升福建省一批企业、行业经济效益,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开发出风格优异的功能型产品达四十余种100多款。当前,该研究院正推动年产100万包(瓶)新型医用创面隔离修复液体敷料产品生产示范线落地,填补国内医用纺织材料领域的空白;
机科总院(将乐)半固态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高强度、高韧性铝合金系列门锁体,成功应用在我国最新研制的“复兴号”动车组上,成为中国标准动车组客室车门锁体类产品唯一供应商;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服务企业200多家,与25家企业建立长期科技研发和标准检测合作关系……
“当前,福建省产业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而转型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创新。来自众多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力量,是一股强大的转型动力,正在给福建省产业经济带来新的活力。”省科技厅副厅长林岿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