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杂志-闽商网讯(陈丽媛)11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围“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的民企行动”话题在北京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四位民营企业家代表在见面会上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福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也在其中,他都说了什么?
做慈善37年捐款160亿元
1983年,曹德旺开始创业,也是在这一年,曹德旺开启了他的慈善事业。
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不断地为中国慈善事业增墨添彩,并随着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实力的增强而延长慈善清单。
据统计,37年以来,曹德旺及其企业已累计向社会捐赠160亿元,涉及扶贫、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其中,另外捐的股票是100亿元,目前还没有变现。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福耀这个发展的平台,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很多人对于曹德旺巨额慈善行为不解,问他图什么?这就是曹德旺的回答。
曹德旺做慈善的原因很简单,出于对中国政府的感激和感恩,他就想把他口袋里的钱跟社会来共享。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也是他平时经常提及的中国文化。曹德旺说,中国的文化里面,有个词叫“义利兼济”。“你赚了钱,同时要承担社会责任。国家现在贫富两极拉开的时候,我们作为企业家,应该坦诚地站出来承担这个责任,你不要贪得无厌,如果贪得无厌的话,社会不和谐的话,你生意也难做,这是我捐赠的真正目的。”
改革开放给了曹德旺和福耀集团发展的空间,他也怀着感恩的心,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取之社会而用之社会。
投身“万企帮万村”队伍
在曹德旺的慈善事业中,最为值得一提的是“河仁慈善基金会”的成立,这开启了以股权捐赠形式成立基金会之先河。
这是因为慈善捐股虽说在国外司空见惯,但在中国却是寥寥无几,即使是2005年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因“裸捐”而成为“中国股捐第一人”,但在实际操作中,他成立的“老牛专项基金”却避开直接股捐,因而曹德旺提出股捐可谓是在试水中国慈善制度,向基金会注册登记的线下制度发起了挑战。
而河仁慈善基金会的成立,也是为了回馈社会、助力脱贫攻坚。
谈及“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曹德旺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去平潭调研。当时,那里整个村子住在部队撤退的民房里,吃水要到五公里以外挑回来,原先村里有七八十户锐减到二三十户,曹德旺于是就出主意,划出一块土地,县长反问:“钱谁出?”曹德旺说:“我给你出。”当村民知晓这个消息后也都非常激动,积极配合,曹德旺说,村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脱贫的意愿非常强烈。
这么多年来,秉承曹德旺的意愿,河仁慈善基金会在“万企帮万村”方面出谋出力,在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等几十个村扶贫,并且向扶贫济困、疫情防控、灾害救助、助学奖教、医疗卫生等200个公益项目捐助。
曹德旺表示,中国有今天的局面,不计其数的民营企业投入了“万企帮万村”这个队伍中来,企业家应该要在赚钱的同时,兼顾到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的问题。这是每个人必须做的事情,因此我们会积极地响应号召,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
“锱铢必较”、事事亲为
对于慈善,曹德旺向来“锱铢必较”、事事亲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09年西南地区特大旱灾时,曹德旺、曹晖父子捐款2亿元,并委托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一般来说,企业家捐款就到此为止了,但曹德旺不一样,他会追查每笔资金的下落,是否用到了灾区建设及灾区人民的身上。
为此,曹德旺的捐款协议十分“苛刻”:扶贫基金会在半年内将2亿元善款发放到10万农户手中,且随机抽检10%户家庭,差错率不超过1%,基金会违约将赔偿。管理费则不超过善款的3%,而国家允许的管理费一般为捐款总额的10%。因此,他还成立了专门的监督委员会进行全程监督。这无疑也是对现行捐款体制的一次挑战,也开创了中国捐赠者对公益捐款问责的先河。
谈起自己的慈善生涯,曹德旺坦言:“我感受很幸福。我认为做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就是走到哪里都受到人家的尊重,这是最大的幸福。我很自豪地说,我在国内和国外都受到各界对我的尊重,所以做慈善我感觉是太美的事情。”
“做慈善应该量力而行”
曹德旺认为,任何事情都应该量力而为,不能勉强,做慈善不是捐钱。
他说:“捐钱只是很小的一项,你可以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地位比你低的人求你的时候,你能够做到笑脸相迎,倾听他的诉求,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人家一把,这也是慈善,而且是非常大的慈善。”
同时,曹德旺也告诫年轻企业家,不要勉强,“先把企业做好,管好你门前的事情,是最大的善”。他希望,年轻企业家多施以社会微笑,能够举手之劳解决的,尽量帮人家解决。让人间充满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