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杂志-闽商网讯(林仙平)黄其森豪爽依旧,3亿元捐赠母校福州大学,再次刷屏。而在60周年喜庆之时,福州大学笑纳校友11亿元捐款。
黄其森3亿元赠福大
10月27日,福州大学迎来60周年校庆,泰禾集团计划向福州大学捐赠3亿元,其中2亿用于捐建福州大学旗山校区音乐厅,1亿用于设立福州大学泰禾基金。
黄其森在福州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我1980年考入福州大学时,那时候高考录取率非常低,上大学时我只有15岁,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可以说是教育改变了我的一生。”
被教育改变了一生动黄其森,在创业取得成就之后,感恩母校的培养,一次性给予福州大学3亿元的捐赠。
而在2017年,福州一中建校200周年之时,黄其森也给福州一中监狱发展基金捐赠了3亿元,用于建设“福州一中·泰禾书院”,打造一所国学经典教育与现代创新教育相结合的特色书院式学校。黄其森就是在1980年毕业于福州一中,然后考上福州大学的。
在本次福州大学校庆庆祝大会上,黄其森还表示:“我们已经把教育医疗作为今后投资方向,每年投入100亿元,要连续投5年,加上运营费用需要800亿到1000亿元。我跟团队说,我们要做好十年八年不盈利不赚钱的准备。教育和医疗是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功德无量的事情。我相信,做好事一定会有好的回报。”
福大笑纳11亿元捐款
2018年是福州大学的“花甲之年”,迎来的不仅只是黄其森的3亿元赠款,还有众多校友以及海内外闽商的慷慨解囊。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1月1日至10月25日,福州大学校友及社会各界捐赠、捐建、合作共建项目总额达11亿多元,其中多笔亿元捐赠在纪念大会当天公布。
福建宏晖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州大学土木学院2000级校友高榕泉先生,也向福州大学捐赠1.7亿元。
据了解,高榕泉始终心系母校,关心支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其中1.6亿元用于建设福州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中心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集学术研讨、学术交流、会议培训等功能为一体,计划项目整体工期约42个月,预计2022年初可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而另外1000多万元,用于建设宏晖文体综合馆。
还有比如香港陈聪聪、柯晶熙和胡耀莹校友以及黄志祥、蔡黄玲玲、施锦珊和李然伉俪、洪顶超、姚志胜、颜丽园、吴换炎、李贤义、佘德聪等香港闽籍乡亲捐赠1千多万元。
诸多校友馈赠,以及企业家的”阔气“,让福州大学笑逐颜开。
捐赠高校蔚然成风
不仅是福州大学笑纳了11亿元捐赠,近日国内不少高校,都收获多多。
●10月22日,清华大学获得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捐赠的22亿元捐赠,用于支持清华大学的基础前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助力清华发展。据悉,这是截至目前国内高校所获的最大单笔捐赠。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的女儿杨惠妍和女婿陈翀,均为清华大学校友。
●10月25日,香港嘉华集团主席吕志和捐赠的2亿元人民币,用于兴建清华大学生物医学馆两座全新大楼,为师生提供优质科研及教学设施,助力生命科学、医学及药学的研究与创新可持续发展。
●10月25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1982级校友,中国视频监控龙头企业海康威视天使投资人、副董事长龚虹嘉,创始人、董事长陈宗年,创始人、董事、总经理胡杨忠联合捐赠1亿元人民币,用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大楼建设。
●10月26日,武汉科技大学办学120周年庆典大会上,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表示,“为表达对母校的感恩,我决定捐赠一亿元。”据悉,这是湖北省属高校收到的单笔最大金额捐款。
●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建院45周年系列活动期间,“计算机学院教学科研与创新孵化大楼基金”捐赠仪式在学校举行。
如果把时间维度稍微拉长一点,那数量就更多了。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报告显示,1980年至2016年,全国高校累计接收国内外社会捐赠(含软件捐赠)总额高达750多亿。而且呈现逐年上升到势头。
闽商观察
企业家的责任担当,高校的“丰收季节”
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中国高校逐渐进入“丰收季节”,不但诸多校友开始为母校大手笔捐赠,成功的企业家爱捐赠高校也蔚然成风,这对于促进中国教育事业会带来深远影响。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对于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国来说,教育尤为重要。能够在四十年改革开放,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发展状态,也与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密不可分。
正因为从以前的扫盲班、夜校、九年制业务教育、自考、各种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优秀的劳动力,让中国在世界第三次产业转移中,完美蜕变,一举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以及全球制造业基地。
但伴随第四次产业转移到来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将逐渐从以前的人口红利,向“工程师红利”跃迁。所谓的“工程师红利”,也就是产业升级,就是经济发展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这种升级对人口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来源:中国国家教育部
但高等教育仅仅依靠国家投资,资源是相当有限的,满足不了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单纯从数量上来说,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是很多的。
2016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80所,比2012年增加90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373.8万人,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而从1978年恢复高考后至2015年大学招生人数共9900万,大约1亿人。这1亿人里,有8500万是在2000年大学扩招后进入大学的,大学扩招导致从2000年至2015年中国多出来7000万的大学生。也就是说,从恢复高考到2015年的1亿大学生中,有六七千万是因为扩招才有机会上大学。即使扩招了,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人口总数中也不到十分之一。
也就是从总量上,我们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是很多的,但从比例上来看,依旧处于低位,目前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只有4%略多。
这样的比例,显然满足不了未来中国创造的需求。
但经过40年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企业,以及富有责任感的企业家,他们也开始为中国教育,弥补国家支出的不足。近年来,大额捐赠高等教育成为常规。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赢得国际竞争的战略资源,国无才不立,业无才不兴。
企业家为高等教育提供强大动力的时候,高等教育也为社会提供急需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澎湃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