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闽商头条事件记录

泉工股份董事长傅炳煌:做精做专泉工机械_闽商网

发布时间:2015-04-15 阅读量:2754
傅炳煌
  傅炳煌
  福建泉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福建省机械装备出口基地商会副会长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墙材革新委员会 副会长
  □商报记者 戴厦铃/文 陈小阳/图

  /人物印象/

  不愿与人打赌的专一老板


  “我最不愿意做的就是与人打赌。”交谈中,傅炳煌告诉记者这么一个脾性,这是一桩伤心事。

  小时候傅炳煌经常在村落的河里抓鱼抓虾,把大只的拿去卖,以此来维持家里的生计。18岁那年,村里有个年长的指着眼前有几十米高的水坝,问在场的很多小孩有谁敢跳下水里,就奖励20斤鱼,直到奖励品涨到50斤鱼,仍然没有人敢往下跳。这时傅炳煌站出来了,他问年长的,愿不愿意出100斤鱼。年长的答应了,傅炳煌二话不说,头一栽,跳了下去,获得了100斤鱼。说到这里,傅炳煌眼眶有些红了,他认为,在当时,用他的命换100斤鱼是值得的。可打那以后,傅炳煌从不与人打赌,“不小心会害死人的”。

  在傅炳煌的词典里,什么都会是没用的。这是他一个练拳的师傅告诉他的。19岁时,傅炳煌身材矮小,找了个练拳师傅每天学打拳,师傅本人也对南音十分精通,有一天省里来选南音老师,师傅落选了。傅炳煌纳闷:师傅是镇里第一高手,徒弟有几百人!刀枪棍棒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怎么没被选上呢?师傅告诉他:什么都会没有用,精、专更重要!这也是傅炳煌一直精钻泉工机械的原因。

  /人物对话/

  商报记者:公司在智能化方面做的成效如何呢?

  傅炳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想说,以前是质量和技术,现在多了服务和理念。信息化、数字化就是我们最新的核心竞争力。工业4.0给我们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远程控制技术,这项技术对客户和企业来说,都是双赢。通过远程控制技术,客户在使用上更方便,不仅可以通过电脑对设备工作情况进行监控,还可以通过4G无线网络直接在手机上对设备进行监控、修改程序等操作。而作为设备提供商,泉工即便隔着大洲大洋,也可以对设备的故障作出诊断,并进行调试。目前泉工在世界各地有1000多个客户。此前,一旦售出的设备出现故障,公司售后维护人员不得不满世界跑。

  商报记者:您认为工业4.0给企业带来的福利是什么?

  傅炳煌:“工业4.0”为企业带来的福利显而易见。如今,泉工售后人员从此前的120人,优化到如今的80多人的精英售后服务团队,一年也省下了数百万元来投入技术研发。今年公司还计划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技术操控网,对全球1000多个客户的设备实现实时在线监测,一旦有问题就可以在千里之外利用互联网进行维护调控。

  /财富故事/

  在泉工机械的展厅,记者看到了用德国机器和中国机器制造出来的砖。傅炳煌让记者先试拿德国机器产的砖,整块砖像个艺术品非常工整,质量重密实度非常高,强度做得非常好;再看中国机器产的砖,能看到非常多的气孔,边缘也非常不整齐。

  随后傅炳煌又带记者来到了作业车间,看了一套由德国技术人员参与调试的设备和一套公司自主生产的设备。“你看,这个弯管,他们焊接工艺非常漂亮,不像我们国产设备歪歪扭扭的。再看这个物料规整,非常清楚明了……”有对比才知道差距,傅炳煌对这台中德合作的设备非常满意。他表示,等全部调试完成后,这台设备将成为中国最大型的砖机。

  可以说,在钻研砖机的这36年里,傅炳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就是把泉工机械做专做精做强。而就在去年,福建泉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完成了对德国老牌砖机企业策尼特公司的收购,泉工股份成为一家混凝土砌块(砖)机械的国际跨国企业集团。

  大浪淘沙 勇闯实业

  在傅炳煌的概念里,自己是属于那种没读书的人。小时候,家里穷,哥哥是个拉板车的小工,每天,哥哥都要拉着板车从他学校门口的坡上经过。傅炳煌记得,上坡吃力,哥哥和妈妈经常是一人拉一人推,为了不让妈妈太操心,傅炳煌经常没下课就偷偷溜出去帮忙。

  “总得想点事做”,高中没毕业,傅炳煌就到处打听有什么可以做的。1979年,傅炳煌跟着亲戚卖起了手压地砖机,傅炳煌记得当时那种地砖利润很高,成本只有8000元,竟然卖到了28000元,利润有2万元。“当时的砖机主要卖到东北去,那里经济发展得比较早,八十年代已经有很多高楼大厦,我觉得砖机是个可以挖掘的市场,而且利润又那么高。”1979年,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傅炳煌果断地在机械领域迈出了尝试的第一步,成立了泉州开元市政工程机械厂。2002年,以开元市政工程机械厂为前身,泉工机械正式成立,由最初的几台进购设备到开发出全国第一台混凝土路沿砖双缸同步液压机,并取得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实现了企业设备自主研发的转型。

  如今,在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泉工的设备。傅炳煌将之归功于企业内部的技术改革所带动的产品研发浪潮。

  在泉工,工程师团队建设由一把手傅炳煌亲自抓。公司现有的工程师团队有38人,而在他的未来规划里,泉工至少应该建立起100人的工程师团队,才足以支撑公司的技术研发。“我们现在的工程师团队里,有两三名是70岁的老工程师,这几名老工程师是行业里面最资深的。另外,我们还聘请了3个来自德国的工程师,所以我们很多设备都有了欧美机械产业的先进基因。”

  有了这样一支强大的技术国际纵队,公司在技术改革研发的道路上顺风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