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闽商头条事件记录

南京晋江商会秘书长许黎明:专注足下_闽商网

发布时间:2015-03-12 阅读量:2560
许黎明
许黎明近照   陈雅兵/摄

  (泉州企业家杂志 记者 宋春兰报道)冬日里,寒风凛凛。南京城里的法国梧桐、枫香、银杏早就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行人来去匆匆,在围巾、帽子的包裹下只露出两只眼睛。金陵古城墙下,一人久久站立,此人已入不惑之年,看着那历经沧桑的厚重古墙,眼中浮现的竟是自己年少时光着脚丫在海滩上奔跑的情景……

  他成长于海边,在打拼的路上被这六朝古都的底蕴所吸引,把未来留在了这里。像所有在宁的泉籍企业家一样,他辗转于故乡与南京两地之间,积极寻找自己的那一缕阳光。恰巧他的名字又与阳光如此贴近——许黎明。在南京福建商会举办的千人新春座谈会上,记者与身为南京晋江商会秘书长的许黎明不期而遇,他第一次认真地回顾过去,惊奇地发现自己的事业一直在“脚下”。

  卖鞋是技术

  “我们算是最早的一批来南京打拼的泉州人。”许黎明意味深长地说,随即看着远处。

  1981年,改革开放之初晋江陈埭镇争先恐后地办起了鞋作坊。当时年仅18岁的许黎明向往着外面世界的精彩,拎着一袋泡沫拖鞋就踏上了北上的列车,30多个小时后抵达南京。

  “不知道为什么会选择南京,这是缘分。”他坚信这是命运的安排。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陈埭的鞋子在南京卖出去,他开始向百货采购供应站推销。鞋子供不应求,每个星期可以销售几千双,没两年,许黎明就在秦淮名胜——夫子庙开了一家门店,做起了批发兼零售鞋子的生意。

  20世纪90年代初是鞋子销售的鼎盛时期,许黎明现在回忆起来还很激动:“那真是鞋子的‘黄金时代’啊!”一个星期卖了200万元,一车车的鞋用专车从晋江送往南京。

  怎么会如此畅销?原来,在计划经济之下,商场都是实价实销。而他不这样做,他在零售店,推出各种优惠活动吸引消费者。商店搞优惠活动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中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可在当时却是少有的事。一时之间,消费者蜂拥而至,他的零售店名噪一时。

  能随心所欲地推出各种优惠活动,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卖的是自己生产的鞋,这也是他最为骄傲的地方。在实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他已经预测到长期压制的消费欲望可能会在释放之后大爆发,于是,他毅然决定回到鞋城陈埭扩大鞋厂规模,业务也从内销拓展到了外贸。

  “恨你就让你去办鞋厂,累死你。”生产、销售两边跑,近10年昏天暗地的办厂生涯,许黎明总结出这样一句话。办厂的辛苦不说,款项经常收不回来,而且竞争越来越大,利润微薄。2003年,许黎明一下狠心,把厂关了,终止了22年的“鞋”事业。他“失业”了。

  修脚是艺术

  停下来,可许黎明并没有闲着。他发现,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精神文明的需求渐渐大于物质文明的需求,第三产业发展适逢其时。

  离南京不远的扬州,因“三把刀”名扬天下:厨刀、修脚刀、理发刀。2004年,修脚这个行业也因为当时的全国人大代表陆琴的事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修脚师也从过去的“下等人”成为受社会尊敬的“修脚匠”。有美籍华人全家一年两次冲着陆琴修脚而来;更有邵逸夫老先生亲自邀请她前往香港修脚,并希望陆琴每个月能去香港一次。在扬州,有专门以陆琴命名的脚艺馆。扬州市有意把这个产业做强做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将这个项目介绍给了正在寻找新项目的许黎明。许黎明迅速拿下了“陆琴脚艺”在南京的经营权,并计划立足于南京,把“陆琴脚艺”这个品牌推往全国,推向世界。

  许黎明说:“其实,人们并不十分了解这个行业。修脚与针灸、按摩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国术’,修脚也被称为‘肉上雕花’。”

  事实证明,许黎明的判断是正确的,从一家修脚店做起,不久分店就遍布南京,不少人慕名而来,都要体验一番这“足下生莲花”之感。

  实际上,许黎明选择这个行业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行业前景看好,更是因为要把这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好、发扬好,并使之成为与任何一个行业都平等的职业。相传在商代就已经有修脚之法,技艺至今,已有“持刀三法”、“持脚八法”、“修脚八法”等诸多行业准则和行业规范,修脚师需要持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