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省农业农村厅早前出台的《关于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采取奖补等办法,支持茶叶龙头企业上市,到2025年力争上市企业达到5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与茶并驾齐驱。但到了资本市场,前者备受热捧,后者屡遭轻视。结束A股有酒无茶局面,一直为坊间期待。
过去的十多年间,不止一家行业龙头试图拿下“A股茶叶第一股”的名号,但最终都折戟沉沙,其中不乏铁观音集团、华祥苑、日春等省内知名茶企。这两年被认为有望破局的是中国茶叶、八马茶业与澜沧古茶。其中,澜沧古茶已于6月终止IPO;告别新三板拟进军创业板的八马茶业,近期深交所官网显示其审核状态为“中止”。当前,茶企与资本市场的关联主要还是在新三板与港股市场。
茶企在资本市场的遭遇与产业发展现状并不匹配。以我省为例,去年,全省茶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305亿元,茶园面积330多万亩,茶叶总产量、单产、出口额增速、全产业链产值等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但目前全省227家省级以上茶叶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仅4家在港股市场或新三板挂牌。
企业上市是推动其做大做强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提升管理水平。尤其是对福建这样的产茶大省,若有茶企进入A股市场,必将有力提升我省茶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那么,为何A股市场至今仍没有一家茶产业上市公司?
众所周知,资本市场对于上市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规范化程度等均有严格要求,而这些恰恰是传统茶企的短板。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尽管茶产业体量巨大、市场广阔,但行业呈现高度分散、中小企业占主导的状态。即便是在港股上市的天福集团,市场占有率也不足1%。
茶企难以实现规模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茶企农产品属性过强,标准化程度低。尽管相关行业标准日臻完善,但茶产业链条过长,在现有条件下很难实现标准化生产,由此引发产量、品质、消费体验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以茶园生产环节为例,看天吃饭、依赖人工作业是常态,机械化程度相当有限。我国六成以上茶园地处陡坡地带,大型机械进不去,轻便机械动力不足,通用机械多、专用型机械少,普通机械多、智能机械少。在传统人工作业条件下,生产效率低、茶叶原料品质不可控、成本高涨等问题难以避免。
此外,毛利率起伏过大,管理机制、财务体系不够完善,土地等资产时常面临权属纠纷,关联交易较多,区域局限性强,品牌影响力不足等上市企业的大忌,也成为一众茶企上市遇阻的重要原因。
一边是传统茶企突围艰难,另一边却是新式茶饮风头正劲。
今年6月,网红品牌奈雪的茶历经6轮融资,顶着“新式茶饮第一股”的光环,在港股挂牌。从成立到上市,奈雪的茶只用了5年。
一场茶业内卷,正在新旧力量之间展开。
茶文化圈是存在鄙视链的,喝原味茶的往往看不上喝调味茶的。诚然,让传统茶企放弃“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文化调性,走网红路线,未必合时宜。但新旧碰撞或许能为传统茶企带来更多启发。
在产品体系上推陈出新,紧跟消费潮流;在品牌营销上不拘一格,不断占领年轻消费者的心智;在原料采购、库存管理、用户反馈等方面引入数字化手段,提高经营效率……对标不是为了成为对方,而是为了优化自身。生态转型、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科技赋能、延伸产业链条、农旅融合……中国茶产业能做的还有很多。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主动求变的迹象:传统茶企布局新式茶饮,八马茶业打造tealab时尚茶饮店,天福茗茶推出新茶饮品牌“放牛斑”;本土岩茶企业武夷星和白茶企业品品香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心传”产品,突破圈层,跨品类经营……
由此看来,谁是“A股茶叶第一股”无关紧要,在新的风口和产业机遇下,传统茶企如何实现由内到外的自我变革,才是业内外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