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源源成食品(福建)有限公司董事长
晋江“三中”菲律宾校友联谊会理事长
蔡祥维:从做农活到兴农业
在蔡祥维看来,自己的人生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然而,“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他的创业历程虽然平淡,却又十分精彩。
文 孙虹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似乎每一个成功的华商都有一段传奇故事。或许是离奇的身世,抑或跌宕的经历,甚至带有些草莽色彩。但是蔡祥维并不这么认为。
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中国公民移居菲律宾,旅菲20多年间,他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辛勤耕作、艰苦创业,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蔡祥维就是其中之一。年仅19岁就只身来到菲律宾的他,始终觉得自己的人生平平淡淡,最多只是比别人多吃了一点苦。
在菲律宾的索菲特酒店餐厅,我们见到了这位在菲打拼多年的新侨商。外表看起来温文尔雅的蔡祥维,丝毫没有人们印象中商人那种张狂火爆的模样。在蔡祥维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低调、内敛,更多的是言语之中散发出的睿智与乐观。他笑容随和,着装朴质,带着闲看流云的从容,耐心的性格,用一口标准的闽南口音,述出了一段段平实而又丰富的人生经历。
19岁两手空空闯异乡
1966年,蔡祥维出生在福建晋江一个家境普通的家庭,父亲常年在香港打工。他的大伯则在上世纪30年代远渡重洋到了菲律宾。
“我还在念书的时候,母亲就叫我每天清晨起床去路上捡粪便做肥料。”其实,对于他当时的家庭而言,父亲已经去香港打工,家境也算过得去,并不需要这么做。面对别人的不解和嘲笑,蔡祥维却不以为然,“母亲叫我这么做,肯定有她的道理,而我那时就当做是练身体,连种田、浇水都学会了。”回想起自己的成长历程,蔡祥维对母亲的教育充满感激。“母亲的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是说的话都是道理,粗浅却实在。”
上世纪80年代,回国返乡的大伯见到了还在做农活的小侄子,就建议他到菲律宾闯一闯。其实,像个志在四方的冒险者,闯荡天下的念头也曾经在蔡祥维的脑海中徘徊。但是蔡祥维的父亲并不同意,常年在外“讨生活”的他深知,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是免不了要吃苦。他不想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孤身出去闯荡。让蔡祥维没有想到的是,母亲却点头了,“我妈妈告诉我,男子汉就应该出去打拼。”就这样,1987年,蔡祥维两手空空来到了异国他乡,开始了一段他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创富故事。
然而,到菲律宾一年多以后,大伯便不幸去世。在那时,大部分华人的海外生涯,日复一日,辛勤艰苦,都只是为了生存。然而,闽南人“输人不输阵,爱拼才会赢”的信念,激起了他对自身发展的奋勇追求。
长辈留下的生意经
当其他人为了更高的薪金而到处跳槽时,蔡祥维只抱着一个信念,“打工就是积累经验,出去了就要做老板。”从一开始的每月1000菲币,一直到第七年,蔡祥维的月薪也不过5000菲币,但是在这七年的时间,他硬是从牙缝里挤出了人生中的一笔存款——50万菲币。
伯父虽然走得早,但是有着多年从商经验的伯父留给他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影响了他的一生。“我刚到菲律宾的时候,伯父就告诉我,做生意就像做馒头一样,要懂得留下‘酵母’,以后才有可能发展。”
因此,拥有自己的事业一直是蔡祥维的梦想,而他也在不断的为这个梦想的实现而努力。在不具备开创自己事业的能力时,他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收着周围各种各样的养料,积蓄着爆发的力量,在心智和能力方面不断的提升自己。
为了攒下做生意的“酵母”,七年里,蔡祥维吃了不少的苦头,用他的话来说,真是“一分钱都恨不得能掰成两半花”。一起打工的菲律宾人吃饭都要配汽水,他舍不得买;打工时候穿着的人字拖带子断掉了,他就自己用铁丝扎起来继续穿,一直到拖鞋的底都被磨破了,才舍得换掉。
说起那段“抠门”的经历,蔡祥维还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正是这点点滴滴的积淀,他手上有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幸福指数颇高的菲律宾人特别钟爱膨化食品、巧克力等零食,洞悉这一商机的蔡祥维决定用这一笔钱开一个小食品厂。
“万事开头难”。经商对他来说,不是一条平坦顺畅的大道,而是充满荆棘的崎岖小路。对于做生意没有太多经验,勤恳老实的他常常在经营方法上碰钉子,生意也是时好时坏。唯有必胜的信念的一直伴随着他,让他刚毅坚强的直面人生。初次失败的经历并没有击垮他的信心,充满风险的商海浪潮并没有让他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更加激励他创造一番成绩的雄心。他只好耐心的学习,静静的等待时机。
多年以后,蔡祥维还记得这个也许是改变自己生命轨迹的挫折,他把这次挫折当成自己创富人生的第一课,并逐渐清晰的认识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