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闽商头条事件记录

“栗”人冯智伟:品质是品牌提升的基础_闽商网

发布时间:2013-05-08 阅读量:3997
  经过整个冬季的酝酿和春季的抽发,眼下建瓯的锥栗林正吐露芬芳,成群的蜜蜂飞舞林中、忙碌不停……预示着诱人的果实。
  文/图  北田
  建瓯位于福建武夷山脉东南麓,这里是中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素有“绿色金库”之称。当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1800多年前便生长着锥栗,是全国首个“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
  不久前,福建省青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智伟接待了专程到此考察锥栗的台商,介绍建瓯市锥栗加工产业,并洽谈合作事宜。从而立之年第一次尝到售卖锥栗的甜头,冯智伟就一发不可收拾,不仅与锥栗打起了交道,且到了知天命之年又投资建厂,办起了实业。
  他说,做完美“栗”人是他这辈子的追求。
  第一笔锥栗生意引发的冲动
  对土生土长的建瓯人冯智伟而言,锥栗他再熟悉不过,沿守着当地用锥栗粉代米给儿童食用的习惯,他也是吃着这种天然的粮食一天天长大。
  而追求锥栗却似乎缘起一次“意外”。
  1978年,冯智伟部队转业后到建瓯某单位成了一名货车驾驶员,在改革开放之风刚刚吹动时,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瓯的木材运到上海。1979年底的一天,他照例准备出车,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在家乡临时收购了三百斤的新鲜锥栗果,打算顺便带到上海碰碰运气,因为之前还没有人收购过那里的锥栗。
  “一毛五、两毛钱收购的,卖价七毛五,还抢呢,不到半个钟头就抢光了。”他补充道,“就摆在街边卖了。赚很多,一下子挣了160多块钱!”这基本相当于他四个月的工资了,而且“开车一个月要跑28天,工资才拿39块。”“你想想,这钱赚得容易!”谈起30多年前第一次贩卖锥栗的经历,冯智伟眉飞色舞。
  “做生意,赚钱!”
  1989年,冯智伟辞去了省级单位、国家工人的“铁饭碗”待遇,开始专门收购锥栗到上海去卖,此后,他还将家乡的冬笋、蔬菜等销往上海、杭州、江苏一带,30岁出头的他有着充沛的精力和十足的干劲,很快就成为那个年代令人羡慕的“万元户”。
  潜滋暗长的“野心”
  自己收货、开车、卖货,每隔三五天,冯智伟就“拉着货出去,揣着钱回来。”生活虽然过得似乎单调,但他很是心满意足。全家人不仅日子过得红火,他还积累了一笔资金,修房置业、可谓风光。
  无奈,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的洪灾至今想来仍令人唏嘘。可是,“就在6月23号大水过后,建瓯有三个月没下雨,持续干旱到9月、10月。”此时,正是锥栗收获的季节。冯智伟告诉记者,当锥栗总苞呈黄色并自然开裂,果实呈棕褐色或红褐色并具有光泽,这是锥栗采收的信号,而且成熟的锥栗会自行从树上掉落。而1998年却因大旱缺水落地,锥栗收购后储存在冷库中持续发热,有九成被“闷坏”。“天灾”让他蒙受了百万元的损失。
  吃一堑,长一智。后来,冯智伟除了运输贩卖新鲜果蔬,还与人合办冬笋加工厂,冬季时也到处经营糖炒栗子的生意。
  建瓯锥栗已有1800多年栽培历史,现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中华名果”、“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名牌产品”的荣誉,而且全世界80%锥栗产自建瓯。1986年前后,在政府倡导下,建瓯锥栗种植规模日益增长,并在几年前达到40多万亩,年产3万多吨,然而,深加工量尚不足10%,绝大部分通过“卖原料”——糖炒栗子来销售。
  眼前这又好又多的资源,为什么没有充分利用呢?2007年,冯智伟试图改变这种状况。第二年,青然食品有限公司投产。此时,他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公司的发展是冯智伟始料未及的,不断飞来的订单让他应接不暇,“锥仁”牌即食锥栗、开口笑锥栗、单果锥栗等产品供不应求。2011年,公司增资1500万元扩建生产线,并投资了上千万元的锥栗脱壳去皮设备,也在这一年,青然食品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除了融资扩大再生产,还提升了公司的公信力和规范化程度,内部管理也得以改善……如今,福建省青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锥栗生产加工企业、福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福建省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去年11月,公司新生产线安装试验完毕,年可加工锥栗5千吨。今年4月中旬,冯智伟接待了来自台湾的客商,并洽谈贸易合作事宜。接下来,他还计划到东南亚国家考察市场。
  显然,冯智伟“不再满足,越做越觉得有野心了。”他要通过深加工创造锥栗产品更大的利润空间,把锥栗产业做大、做强,让家乡的特产走出深山,走向全国,乃至走出国门。
  青然食品公司的战略规划还不止于此,冯智伟透露,公司计划征地200亩,新建四条深加工生产线,争取在3年内达到年加工锥栗2万吨,届时,将实现锥栗统一标准的产业化经营,“公司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就有了眉目。”
  做个完美“栗”人
  锥栗味美、营养,但壳难剥。这离不开科技助力。公司与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目前拥有4项发明专利和6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最让冯智伟津津乐道的首推企业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研发的锥栗脱壳技术设备。
  据介绍,目前,国内锥栗加工企业大多还是沿袭手工剥壳去衣的做法,普遍存在锥栗加工技术滞后、设备简陋、科技含量低下、锥栗脱壳去衣难等问题,加工出的锥栗栗仁破碎率高、企业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2012年11月,公司投资两千多万元的项目竣工,新生产线试产:同样剥一斤锥栗栗仁,成本由1.3元降至0.5元,年加工千余吨升至5千吨,用工却从500多人减至100余人。
  其实,早在2008年,公司就已着手研发锥栗饼干,此后两年又陆续将“锥仁”牌锥栗粽、锥栗月饼、锥栗糕点、锥栗罐头等系列产品推向市场,虽广受市场欢迎,但是,囿于加工技术与高额成本,生产规模极为有限。新技术设备让冯智伟深加工、精加工的规划有了保障。这让他备感欣喜。
  由于自然或虫害等原因,冯智伟调查发现,锥栗果实一般存在10%的黑斑率,而对于局部“开口”的锥栗,人工挑选过程中“肉眼看不到”其被皮包裹之处,也就发现不了黑斑。“这会令消费者产生不满”。
  倘若能通过光线照射或微电脑控制等手段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能确保品质、提升产能、节省劳力、还便于对栗仁作分类处理、细化产品,更可以基本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当下,冯智伟在寻求与相关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合作。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颗栗仁的品质都要做到百分百同样不易,“品质是品牌提升的基础,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这才是最大的品牌与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