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闽商头条事件记录

闽北人的异国他乡淘金梦:“抱团取暖”闯俄罗斯市场_闽商网

发布时间:2012-12-21 阅读量:5894

“长夜快过去天色蒙蒙亮,衷心祝福你好姑娘,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2月12日,在庆祝闽北儿女莫斯科创业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唱进了现场每个人的心坎里。

二十年前,建瓯劳动服务公司以劳务输出的形式,办理了首批十人前往莫斯科。从此,开辟了一条闽北人前往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的寻商路。

开启莫斯科商旅

1992年冬天的北京城,鹅毛大雪漫天飞舞。在北京火车站的售票大厅内,国际列车的售票窗口前排起了长队,从售票窗口一直延伸到站前广场。等候买票的人裹着厚重的毛皮大衣,站在厅外的大雪里瑟瑟发抖。

“两张去莫斯科的票。”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妇女解开层层叠叠的皮衣,掏出两本护照和一叠钱,买了两张车票后,与另一名同伴汇合了,她们如获至宝地每人拎着两个大包,步履蹒跚地走向候车大厅。

买票的中年妇女名叫王明珠,她的伙伴叫李荣姬,是建瓯劳动服务公司首批办理的前往莫斯科10个人中的两名女性。

上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物资奇缺,许多俄罗斯商人涌到北京大量采购物资。嗅到商机的中国人开始尝试着到俄罗斯做生意,把国内的物资贩卖到万里之外的莫斯科。王明珠、李荣姬等10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办理了前往俄罗斯的护照。当时,最早前往莫斯科经商的大部分是北方人,南方省份的只有福建的建瓯人和福清人。

前往莫斯科的火车经过东北三省至边界线上的满洲里市,然后进入俄罗斯境内。到莫斯科大约七千公里的距离,要一个星期才能到达,往返一趟需要半个月。并且,这班发往莫斯科的列车一个星期只有一班。

为了赶上这趟列车,王明珠和李荣姬提前一天到北京秀水街小商品市场“提货”。为了多带货,她们除了把各自两个大的旅行包装满,还在身上套了十几件皮衣,腰上缠满了打火机和牙膏牙刷。“当时买国际列车的票要预先报名,买票时半个小时点一次名,根本不敢睡觉。”说起那段经历,王明珠就像回忆老电影一样动情。后来去莫斯科的老乡大多坐飞机,极少有人坐过这趟列车。

两个女人的坚韧

最早,前往莫斯科经商的10个人中,只有王明珠和李荣姬两个女人坚持了下来。她们在火车上把从北京带来的皮衣,卖给在车站等候的俄罗斯商人和普通市民,火车停一站就卖一站。

“套在身上的衣服一件一件地脱下来,几十卢布到几百卢布随便开价都会有人要,那个时候半个卢布就是1美元啊!”王明珠说,东西好卖得连钱都收不过来,卖出去来不及收钱是常有的事。俄罗斯人喜欢买中国人带来的东西,因为比土耳其商人贩卖的东西便宜得多。

当教师出身的王明珠从来没有做过生意,第一次卖东西就是在语言不通、鱼龙混杂的国际列车上。“说两句话就脸红,别人给钱都不懂得要咧!”王明珠说,那个时候卖东西很有意思,自己拿手比一下或者是用计算器按出价格,俄罗斯人就把钱拿来了,人家也不管你是否听得懂在说什么。“时间长了,一些基本的外国话也能听也会说了。”王明珠说,她和李荣姬两个人在火车上贩卖物资的两年时间里,对列车上的基本情况也都搞懂了,跟俄罗斯列车员的关系也搞得不错。

辛苦了一年,王明珠和李荣姬还是各自亏损了十几万元人民币。“一开始带的东西不够多,东西卖完了回来的路费都挣不来。”王明珠说,虽然东西好卖得跟捡钱一样,可是初来乍到的两个南方女人一方面缺乏经验,另一方面时常被列车员和强盗欺负,东西不是被偷了就是卖出去的东西钱收少了。

那时候的俄罗斯对美元等外汇控制得非常严格,一旦发现有人带美元出境,轻则没收,重则判刑。在这种情况下,王明珠和李荣姬两人将卢布在当地的银行兑换成美元,想尽各种办法带回国内。

两个建瓯女人在异国他乡的列车上受尽了煎熬,但坚持到底的信念终于还是让她们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之后的几年,她们又把自己的丈夫和兄弟姐妹带到了俄罗斯,从最初的两个人发展到几十人。闽北莫斯科侨商联合会会长王开明、副会长叶德英、欧水华、周彩秀、涂声辉等就是在王明珠和李荣姬的带动下,从建瓯农村来到莫斯科闯天下。

“抱团取暖”闯市场

1995年以后,随着俄罗斯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稳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莫斯科从事商品批发和零售生意。这一时期,莫斯科体育场被开辟为露天市场,按月交租金就可以在那里露天设摊。1999年,莫斯科开辟利用集装箱当店面的ACT国际市场,大批在俄经商的华人在那里买店面,有了固定的场所来经营。经过传帮带式的带动,至2005年,来莫斯科经商的闽北人达到上千人,除大部分是建瓯人之外,还有建阳、松溪、政和等地的商人。

那些年,在莫斯科的华商要凌晨两点起床,带着货物到莫斯科体育场门口排队,等候进场“练摊”。零下30多度的天气,王明珠和丈夫顶着夜色,推着货车穿过莫斯科郊外的森林。手放在铁质的货车拉手上,就像被石头砸着一样疼,路上的水坑结了冰,一路走一路摔。实在冷得受不了,就花几个卢布到有暖气的厕所里待一会儿,在俄罗斯唯一能找到取暖的地方就是当地的公共厕所。

这一时期,在莫斯科经商的华人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的敲诈、勒索,少则损失几个卢布,多则几百卢布。有一次,王明珠和丈夫外出“练摊”,在途中被一伙土匪威胁。王明珠的丈夫被刺了三刀,但他忍着伤痛,还是坚持着把当天的货物卖完,才到当地的医院就医。

涂声辉在一次前往银行汇款的途中被一伙强盗劫持,丢了几十万美元不说,险些连命也丢了。被威胁、毒打、劫持的经历,几乎在每一个早期前往莫斯科的闽北商人身上都有很深的记忆。从血泊里爬出来的涂声辉意识到,闽北人要在莫斯科立足,就要成立自己的商会,有了组织才不怕欺负。

在涂声辉、王开明等人的提议和筹备之下,2002年4月,经驻莫斯科中国大使馆注册,莫斯科“闽北”华人总会成立。这一天,五百多名在俄经商的闽北人齐聚在莫斯科长城宾馆,隆重召开莫斯科闽北华人总会的成立大会。当时,建瓯市专门派员前往祝贺。

从此,在莫斯科经商的闽北人有了坚强的后盾,遇到困难有商会出面解决。涂声辉说,在异国他乡做生意,“抱团”的精神很重要,有了坚强的后盾就不怕孤独和寂寞,才能在异国他乡走得更远。

淘金归来建家乡

2007年7月,莫斯科市政府以漏税为名关闭ACT全部市场店面,在ACT市场内拥有众多店面和仓库物资的华商损失惨重。当时,每个店面按市场购买价格25万至35万美元计算,在莫斯科的闽北商人损失达3亿多元人民币。此后,在莫斯科经商的闽北人大部分选择了回国,在家乡创业。根据闽北莫斯科侨商联合会统计,这一时期陆续归国的侨商达600多人。

闽北华商归国以后,在家乡的各行各业尽心尽力,尤其热心公益事业。2008年初,归国后的王开明、王明珠、涂声辉等人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成立了“闽北莫斯科侨商联合会”,有300多名莫斯科侨商加入。2009年4月,王开明等人成立闽北莫斯科侨商慈爱・希望基金,募集爱心基金100多万元,资助水源乡40名贫困学生,其中大学生15名、中学生21名、孤儿4名。2008年,慈爱・希望基金为四川地震灾区昭觉县32名彝族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

在12月12日的捐赠仪式上,除了为建瓯一中捐赠购书款3万元外,基金会慷慨捐赠50万元用于水源乡公路的改建工程。“这笔钱真是‘及时雨’啊,有了大家的帮助,我们建设美丽家乡更有信心了。”水源乡党委书记余丽激动地说。

“她们在国外创业,不忘家乡,献一片爱心,留百世芳名,做慈善事业的行动者,当爱心奉献传播者。” 建瓯市妇联主席江淑云评价说。五年来,慈爱・希望基金和商会共捐赠公益善款达200多万元。

“我们希望在国外赚的钱拿回国内来用,给家乡人民带来一些好处,让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温暖。”闽北莫斯科侨商联合会会长王开明在接受采访时说。(龚祖雁 李思敏 徐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