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2日,福州上下杭八闽商埠展示馆。回福建长乐老家省亲的四川省凉山州福建商会会长陈宜镜,正与来自甘肃省定西市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和定西市驻福州办事处的招商人员展开热烈的交流。
“我的先辈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将番薯引进中国,养活了千千万万中国人。而我有一个梦想,就是继承先辈的精神,让彝族人民不仅仅通过土豆脱离贫困,还要让彝族人民发家致富”。陈宜镜在向定西客人介绍他在凉山州的土豆事业时,发自肺腑地说。
陈宜镜之所以会在福州与定西市有关人员洽谈交流,是因为定西曾经是福州帮扶的对口单位,又是一个大量种植生产土豆的地方。定西市招商部门得知陈宜镜在凉山州土豆产业做得风声水起,闻风而来,当面邀请陈宜镜赴定西市考察。
梦想的源头:效仿先辈
陈宜镜,福建长乐人。1997年5月初夏的一天,当时26岁的他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受家族企业派遣,来到四川省西南边的凉山州首府西昌市,主要任务是回收废旧钢材。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从此,他就再也没有离开凉山州,到2023年,他已经在凉山州待了整整26年。
陈宜镜在诞生“土豆梦”之前,是个成功的商人。在凉山这片后来他深爱的土地上,他的事业从废旧钢材的回收起步,版图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涉及矿山、建材、餐饮、娱乐等行业,每一个行业都取得成功。后来有人总结陈宜镜在凉山的事业,发现他创造了多个凉山州第一:第一个将福建莆田“海上女神”妈祖引入凉山州,开设了凉山州第一家高档餐饮企业,拥有凉山州第一家广式早茶品牌……
陈宜镜最为崇拜的陈振龙被誉为“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是福州长乐青桥村人(今福州市长乐区鹤上镇青桥村)。秀才陈振龙生活在遥远的明代末年,因为科举不顺漂洋过海到吕宋岛(今菲律宾)谋生。在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他不顾当时菲律宾西班牙殖民统治当局的禁令,将番薯藤偷偷带出吕宋岛,经过风高浪急的海上颠簸,将后来成为国人救命食物的番薯带到福州台江种植成功,后又经过陈振龙及其七代子孙及乡亲的传播,番薯得以遍植中国的大江南北,在饥荒年代让人民得以裹腹活命,让中华民族的人口得以稳定增长,可谓功在千秋,利在民间。
陈宜镜非常钦佩这位长乐同乡兼同宗前辈陈振龙,他要效仿陈振龙的义举,学习陈振龙的精神,实现他的“土豆梦”。
梦想的土地:情系彝家
在凉山生活26年的陈宜镜走遍了全州下辖的17个县(市),亲身感受到凉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亲眼目睹了凉山取得的发展成果,同时,也亲眼见到了生活在凉山州一些山地农村的彝族人民仍处于贫困状态,让他善良的心一直挂怀。
更好地回馈这片成就他事业的土地,一直是陈宜镜的梦想。2015年,脱贫攻坚的劲风吹拂着凉山大地,也为陈宜镜打开了实现梦想的一扇窗。从2016年起,陈宜镜响应国家号召,履行企业家职责,带领凉山州福建商会开始定点帮扶越西县沙沙普村,包括物资投入,资金帮助,通过以购代捐的形式,不仅以高于市场的价格集中收购村里的农副产品,还帮助村里建立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
陈宜镜清楚地知道,只援助一个彝族村脱贫致富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他的心愿,充其量只是他梦想的起点。陈宜镜认为,在脱贫攻坚中,应该有针对性地从彝族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产业作为切入点给予帮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同时这个产业又可以与他自己的事业发展相辅相成,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只有找到这样一个契合点,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帮助彝族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富裕。在走村入户调研和与村民交谈交流中,陈宜镜自然而然地把目光锁定在彝族人主要粮食——土豆上。他知道,土豆是凉山最大宗的农产品,土豆产业是凉山脱贫攻坚的主要产业之一。目前,凉山州的土豆种植已达到了240万亩,占四川省的五分之一以上,产量达360多万吨。
深谙凉山彝族人民生活习性的陈宜镜知道,在彝族人代代传承的生活记忆里,土豆和荞麦是彝族人主要粮食作物,土豆还特别适应于山地和高寒地区生长,是他们族群得以传续的口粮。但过去的许多年里,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土豆在当地既是“命根子”,也是“穷根子”。每个彝人都遭遇过这样残酷的情景:一年辛辛苦苦种下的土豆收获之后,人只能吃掉其中的三分之一,另有三分之一当饲料,最后总有三分之一放在那里,眼睁睁地看着它烂掉。如此循环往复,彝族人的穷根子也是年复一年,无法根除。他们一代代、一辈子都梦想着,他们种植的土豆,不仅仅只用来生存,还要致富。
与彝族人怀有同样梦想的有许许多多人。他们与彝族人无亲无故,只是心怀大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帮助彝族人脱贫致富,而陈宜镜是他们中的一位。在凉山州事业得到发展、积累了一定财富的陈宜镜,走遍凉山州彝族人民聚居地的山山水水,非常同情彝族人民的处境,他秉持一颗炽热的怜悯之心,再次燃起创业激情,下决心要效仿先辈陈振龙的义举,把与番薯同为薯类的土豆“化弃为宝”,响应应时而出的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帮助彝族人民改变贫困的生存状态,让彝族人民同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也实现他回馈彝族人民的心愿。
梦想的践行:土豆涅槃
所有初识陈宜镜的人,与他互加微信,令人感到新鲜的是,他的微信名竟然是“土豆梦”。短短三个字,不知内情的人肯定如坠云里,熟悉他的人则知道,陈宜镜做的是如何利用土豆,实现他帮助彝族人民致富的梦想。
陈宜镜把目光瞄准土豆深加工产业时有过深思熟虑:一个好的产业要同时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在当地具有传统种植历史的大宗农产品;二是具有深度开发的可能性;三是能够填补市场空白。陈宜镜说,“凉山的土豆完全适合这样的基础条件”。他研究分析了当下土豆深加工产业的现状,认为凉山的土豆产业和全国一样,还处在起步阶段,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土豆生产国,但并不是最大的土豆产业国。我国90%的土豆用于鲜食,经济价值远远没有发挥到极至。而发达国家土豆的产业链已经非常完善,深加工产品更是向着极致拓展。
陈宜镜了解到,美国土豆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远不如中国,却是在土豆世界贸易中挣钱最多的国家。比如,美国土豆的深加工产品已经达到了几百种,细分出了几十个市场。可以说,从吃到用,处处可以看到土豆的加工品,仅土豆食品就多达上百种。
通过细致的研究和市场调研,陈宜镜认为,充分利用当地土豆产能,打造土豆深加工产业链,是提高彝族人民收入、增加土豆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他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能把土豆的产业链延伸做强做大,不仅能带动农民致富奔康,同时也为我们自身企业创新拓展一个全新领域。”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陈宜镜认准目标后,立即组织实施,他投资注册成立了“凉山薯品天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几年努力研发出土豆纸、土豆酒、土豆豆腐乳……等系列土豆深加工产品。通过公司大量收购彝族人民种植的土豆,极大地增加了彝族人民的收入。他举了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现在从彝族村民手上收购的土豆价格已经从2018年公司初创时的4至5角钱涨到1块5角钱,短短几年,彝族人民从销售土豆上的增收非常明显。他公司的土豆系列深加工产品,新冠肺炎疫情前每年都收购了大量土豆。可以说,陈宜镜让一颗颗土豆华丽转身实现了涅槃。
陈宜镜说。“现在,我们公司已经有10多种土豆深加工产品的专利技术。”凉山薯品天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西昌学院知名教授合作研制出品的土豆酒——“阿杰露”是中国第一款获得注册为“薯香型”的白酒。“阿杰露”在爱喝酒的彝族人自成系统的文字里意思是“不要怕。陈宜镜说:“我们之所以取名‘阿杰露’,主要是想沿袭一份关于勇气的信仰。春去秋来也好,福来祸至也罢,凉山人都会对自己说:不要怕。”这个名字也蕴藏着陈宜镜对彝族人民顽强坚韧、不畏艰困精神的深深敬意。陈宜镜还说:“我的先辈陈振龙,就是凭着一股什么都不怕的勇气将番薯带到中国的,我在内心深处也借此向先辈致敬。”
陈宜镜像个梦想家一样,初步实现了他的“土豆梦”。但他是个富有激情的实干家,怎能满足于此?人们在了解到他对于土豆酒以及土豆产业链的“痴情”之外,也了解到他的苦恼:比如土豆产业链如何深化延伸成为公司新的可持续发展增长点?“阿杰露”的品牌如何进一步塑造以提高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包装设计上如何融入更多的彝族元素,使彝族独特文化让更多的消费者眼前一亮?公司如何进一步拓展新的领域开发新产品以帮助更多的彝族人民,等等,他的“土豆梦”没有做完,还在不断地延伸、延长,他要把自己从凉山获取的财富能量回馈给凉山这片广袤而壮丽的土地,回馈给纯朴的彝族人民。而对此,他正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在凉山州属的不少县市和乡镇,已经留下了他应邀前往考察的足迹。
也是在3月12日这天,陈宜镜答应来自甘肃定西市的客人,他将于近期专程前往定西市出产土豆的地区实地考察,可能的话,他要将他的“土豆梦”从四川凉山延伸到甘肃定西,让他的梦想像美丽的土豆花一样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