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统计局陆续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通过前后对比数据可以发现,70年来,泉州在经济发展、城乡面貌、社会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GDP 从1.33亿元到8467.98亿元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1.33亿元猛增到2018年的846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1376倍。
人均GDP总体跨入高收入经济体门槛。1949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61元,1990年、1997年、2011年、2018年分别跨上1000元、1万元、5万元和9万元台阶。201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7614元,比1949年增长370倍,年均增长9.0%。按当年汇率折算,2018年人均GDP达到14751美元,目前泉州人均GDP水平总体上已跨入世界银行国别收入分组标准高收入经济体门槛。
财政总收入方面,1949年,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仅707万元,1981年超亿元,1992年达10亿元,200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2011年跨越500亿元大关。2018年,财政总收入达861.05亿元,是1949年的12179倍,年均增长14.6%。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渠道由单一向多渠道拓宽,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从1978年的537元增加到2018年的6591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24元增加到2018年4611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75元增加到2018年20277元。
产业 由“一三二”转为“二三一”
从农业经济为主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全市三个产业增加值比例由1949年的62.4∶9.0∶28.6调整为1978年的38.6∶32.8∶28.6,直至2018年的2.4∶57.7∶39.9。
工业方面,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只有2322万元。2018年工业增加值达4346.46亿元,占GDP比重上升到51.3%,是全省唯一工业占比超50%的地级市。
服务业方面,194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有0.38亿元,1992年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2015—2018年,泉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二产。
基础设施 公路密度达160.87公里/百平方公里
经过70年建设,泉州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2018年年底,全市铁路总里程36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86.97公里。现在,实现县县通高速,泉州港跨入亿吨大港,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开通50多条航线,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的218公里增加到17696公里,公路密度达160.87公里/百平方公里。
1949年至2018年,泉州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154.5平方公里。环湾公交线网形成公交车、电瓶车、公共自行车紧密衔接的多层次公交体系。2018年年末,中心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2%,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93.23%。此外,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8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79万人,城镇化率达66.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居住面积 城乡居民住房面积已达70.5平方米和75.0平方米
目前,彩电、冰箱、空调等在居民家庭趋近全覆盖,汽车、电脑、手机在居民生活中日益普及,2018年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汽车、电脑、手机分别达57.1辆、84.4台、289.9部,农村居民分别达16.1辆、64.1台、250.6部。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0年的65.2%降至2018年的32.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4年的61.1%降至2018年的40.8%。2018年城乡居民住房面积分别达70.5平方米和75.0平方米,分别比1992年增加53.8平方米和56.0平方米。
教育 小学数量增长48.6倍
2018年,全市幼儿园1541所,学前三年入园率98.08%;小学1338所,比1952年增长48.6倍;普通中学330所,比1952年增长40倍。全市高等教育学校由1949年的几近空白,发展到2018年的18所,招生数和在校生分别达到4.13万人和13.03万人。
卫生方面,2018年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868个,卫生技术人员45724人,编制床位35728张,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和病床数分别比1949年增长485倍和273倍。
文化方面,2018年年末,全市共有影(剧)院69个,公共图书馆11个,图书馆藏书总量506.37万册,电子图书601.70万册,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超过98%。(记者 蔡紫旻 通讯员 郑致洲 陈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