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闽商头条事件记录

数次“蝶变”焕生机 泉州港:继往开来再扬帆

发布时间:2019-09-25 阅读量:3365 来源:泉州晚报

石湖作业区集装箱吞吐量保持稳步增长,日前单日吞吐量首次达到8649标准箱,创下开港新高。

基础设施,从没有一个正规码头到如今五个港区十七个作业区(点)(含湄洲湾南岸,下同);货物吞吐量,从1949年的约5万吨到1997年突破千万吨,再到2018年的1.28亿吨;集装箱班轮航线,从1978年恢复对外轮开放到当前和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有海运往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一代又一代港口人的接力奋进下,逐渐复兴的泉州港,经历数次“蝶变”,焕发新的生机。

泉州港货物吞吐量

70年“大翻身” 增长约2560倍

说起有1500多年对外开放历史的泉州港,老泉州人都知道,它曾是古代著名的海外交通港口之一,宋元时期曾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明清以降,受海禁迁界、战争破坏等影响,逐渐衰落,沦为地方性小港。

1957年以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泉州港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在内港、后渚等作业区陆续开展码头建设,结束了泉州港没有正规码头的历史。“慢慢发展起来的泉州港,货物吞吐量也有了直观的增长,由1949年的约5万吨,增长到1978年的约30万吨。”省泉州港口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蒋少怀说。

更大的飞跃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当时,福建沿海港口发展环境大大改善,泉州港再次迎来机会——1979年后渚港被批准为外贸物资起运点,通航香港;1983年1月正式恢复对外籍船舶开放,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24个对外开放港口之一,从那一天起,外籍轮船可以出入泉州港,世界各地货物可通过泉州港往来。“意味着泉州重新向世界敞开怀抱,开启与国际经济往来的新征程。这是机遇,更是挑战。”蒋少怀告诉记者,之后泉州港一路奋起直追,成绩喜人:货物吞吐量于1990年突破百万吨,1997年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

“十五”期间,泉州港航建设投入9.4亿元,其中大部分投入到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00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港口建设,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港口向深水化和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2018年,泉州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28亿吨,比1949年的5万吨增长2560倍。如今的泉州港,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内贸集装箱运输港口之一。

近年来,随着泉州港口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泉州港进一步融入全省港口发展大局和服务“五个泉州”建设,港口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港口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目前,泉州市共有五个港区十七个作业区(点),已建成投产码头泊位9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5个,基本形成了大中小码头泊位优势互补、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分工比较明确的码头群体。航线遍及世界各地,与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毛里求斯等30多个国家通航,拥有52条集装箱班轮航线。

此外,2006年6月开航的泉金客运航线,也让对台海上客运实现从无到有到繁忙的历史性跨越,现已累计运送两岸旅客124万人次,成为两岸交往的重要通道。

石湖作业区

挺起泉州港高质量发展“脊梁”

蔚蓝的泉州湾内,有一个天然条件优越、港池水域宽、常年不淤积,避风条件好、全年作业天数可达320天以上的核心作业区。这里,每天都是一派繁忙景象,现代化的码头、屹立泉州湾畔的十余个塔吊、井然有序排列的集装箱、循环不止的巨型货轮,都在争分夺秒地运作着。

这里是石湖作业区,其码头泊位、堆场、吞吐量、临港产业等在泉州港辖内都是“脊梁”般的存在。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2年间码头总长度增长6倍多

1997年,石湖作业区诞生,第二年建成了码头长度200米的万吨级1号泊位。时隔3年,港口运营公司投资建设石湖港长度300米的3万吨级2号泊位,2002年7月完工并投产。

“如果港口建设跟不上,地方经济的质和量都会大打折扣”,秉持着这种共识,2005年、2009年,这里相继建成并投产均是5万吨级、长度350米的3号和4号泊位。“石湖作业区现有5个码头泊位,总长度达1325米,比1998年1号泊位的200米增长6倍多。”泉州湾港务站站长张志强说,每一次码头的建设和运行,必将为港区发展注入新动能,也将带来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2017年,石湖作业区迎来更大规模的港口设施建设。当时的决策层明确要建设2个10万吨级、码头长度为850米的集装箱专用泊位。这就是目前正在进行全力推进的5号和6号泊位工程。“这两个泊位建成投产后,石湖作业区总长度就变成2200米,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300万标箱,相当于再造一个石湖港了,这对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外向型经济及泉州港未来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总监黄景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总结。

内贸集装箱吞吐量 单日突破8000标箱创下开港新高

如果说港口是经济的“晴雨表”,那么集装箱吞吐量是港口经济的重要衡量指标。上世纪90年代初,当厦门、深圳等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都已是数以万计时,泉州的集装箱吞吐量却只有130标箱,且未在企业中普及。

根据记载,1997年9月30日,泉州第一座5000吨级集装箱码头(2个泊位)在后渚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营,首泊巴拿马籍“苏悦”轮载运74个标准箱直航日本,才拉开了泉州港大规模发展集装箱运输的帷幕。那时候,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到2007年泉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就已经突破百万标箱,且多年来,保持两位数增长,2018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40万标箱。

漂亮成绩,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石湖作业区粮食、煤炭、建材等集装箱业务。2010年5月,后渚港经营13年的集装箱业务与石湖港整合。“也在那时候,泉州港开始步步靠近现代海湾型港口。”张志强说,20多年潮涨潮落,石湖作业区一路高歌,集装箱吞吐量成绩亮眼: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50.81%,2018年占泉州港的64.99%,稳坐“泉州港核心作业区”宝座。今年,石湖作业区的内贸集装箱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9月13日,单日港区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8000标准箱,达到8649标准箱,创下开港新高。

一路高歌的还有内贸集装箱航线,现今,国内外知名集装箱班轮公司已在石湖作业区开辟17条内贸集装箱航线,辐射国内各大主要港口;外贸近洋集装箱航线也在不断加密中,通达印度、菲律宾、越南、日本等国家。

迈入新时代,泉州港仍将秉持初心,继往开来再扬帆,朝着建设“以内贸集装箱和矿建材料、煤炭等散杂货运输为主,逐步拓展集装箱外贸航线,对台客货运输优势突出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这一目标继续奋进。

(记者 吴丽娇 林劲峰 通讯员 陈舒颜 张一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