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的博弈
1月第一个星期,北京,雾霾,江静(化名)只能戴着口罩坐着地铁来回奔波,虽然雾霾一度“爆表”,但令她高兴的是,房子终于签下来了。
2016年9月,刚生完孩子的她正式加入“换房大军”,将位于南六环郊区的两居室挂在房产中介网站上出售,“变现”后再购入东城区的学区房,以备女儿将来上学用。但房子挂牌之后随即遭遇了史上又一次严厉的调控,致使交易比她的预期推迟了许久。
9月30日,俗称“9·30新政”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靴子落下,如同镇静剂,注入了沸腾的北京楼市。多位房地产经纪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随后的10月,二手房带看量明显下降,购房者陷入观望。
江静的感受更加直接,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由于新政后来看房的人明显减少,加上自己着急套现,她最终决定降价10万元,以265万元总价卖出了自己的房子。同时,在买房过程中,她的感受是,接近春节,看房的人增多,带有学区、配套资源较好的房源业主转入惜售,导致市场上房源有限,因此价格难以松动。以她上周签下的学区房为例,该房源所处的片区并非一线学区,单价仍超过了7万元/平方米,环比既无暴涨,也未下跌。
这是“后新政时代”北京楼市新的稳定与分化局面:一方面房价与成交趋向稳定,一方面资源差、地段偏的房源价格松动下挫,有学区、资质好的房源供给有限、价格趋稳。
这一切,与刚过去的2016年的“高温”形成鲜明对比。亚豪君岳会提供给本报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度(截至12月26日),北京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房和自住房)共成交了11.3万套,成交面积1146.63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加50%、38%,同时这一成交量也创造了近4年的新高。价格方面,同期北京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房与自住房)成交均价达到34638元/平方米,相比2015年同期上涨17%。
关于去年楼市走热的原因,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与货币政策及土地供量有关。房地产服务运营商戴德梁行1月5日提供给本报的整理数据显示,北京土地供应持续递减,2015年北京住宅用地成交50宗,2016年则大幅下降,仅成交15宗。“9·30新政”后,为平抑价格,北京集中释放8宗住宅类用地。2016年住宅类土地成交楼面地价平均为23886元/平方米,同比上涨43.3%。
好在调控政策及时出台,从月度成交量来看,全国性的房地产调控已经成功遏制了成交的昂扬走势。亚豪君岳会的研究报告称,2016年前9个月北京商品住宅月均成交10168套,而“9·30新政”之后的3个月,月均成交则降至7221套。
刚过去的2016年,房企颇为焦虑。去化良好让开发商“手握重金”,与此同时,重点城市土地市场的供应却极度紧张。土地市场供需的巨大缺口下,每一宗住宅用地都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北京甚至出现了众多房企拼抢“全自持地块”的现象。未来,这些地块如何运营、盈利尚是未知。不仅如此,过去1~2年间入市的高价地块,未来必然面临集中供应下的激烈竞争。对此,鲁能旗下的钓鱼台美高梅别墅项目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未来北京高端市场竞争无疑将十分激烈,决定这些项目市场地位的关键因素还是地段与服务。
针对2017年的北京楼市走势,戴德梁行北中国区研究部主管魏东日前对第一财经记者预计,2017年在去资产泡沫化的大方针下,北京的土地供应将会比2016年明显增多。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也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楼市调控对于北京购房者的市场预期产生了一定制约,并且在土地方面,进一步增加的保障性住房,也可用以对冲整体市场价格水平。在郭毅看来,此轮房地产收紧调控将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受此影响,2017年楼市成交也将延续2016年年底的低位运行趋势。
上海:楼市初“冬”
最近,家住浦东唐镇的李澜君(化名)深刻感受到了楼市的“冬季”。她的房子(毕加索小镇)是学区房,对口的是东方幼儿园和福山外国语小学,周围的房子都是别墅,由于学区房优势她的房子几乎是不愁买的。
“去年上半年我们小区的房源出来几乎很少,一旦出来以后几乎立马成交。但是我最近挂出房子已经一个月了,可是真正来看房的只有3对,看房的房子明显少了,大家观望情绪非常严重。”李澜君说。
李澜君原本打算卖掉自己这套刚需房然后换一套更好的房子,满足自己的改善需求,但是自己的房子却迟迟无法出售,因此换房计划只能搁浅。
事实上,上海楼市从2016年第四季度开始了降温之路。以二手房交易为例,根据上海中原地产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二手房成交数量为13580套,而在2016年1月二手房成交数量为44486套。2016年8月,二手房成交数量一度增加到56504套,而到了2016年第四季度月均成交额都不足2万套。
第一财经记者随机走访上海多家中介门店发现,与昔日熙熙攘攘的场景不同,很多门店都门可罗雀,除了一群中介业务人员,并没有购房者。
李澜君也感受到了这样的寒意,作为一个房东,她也是一个购房者。“之前如果有机会总是想换房,还是担心未来价格上涨。现在市场不断降温,自己换房也没有那么迫切了。”李澜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在二手房交易降温的同时,一手房交易并没有更好。
来自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监控的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64.87万平方米,环比上月上涨7.50%,比去年同期水平下跌65.61%;成交均价为40479元/平方米,环比上月下跌12.60%,比去年同期水平上涨了20.27%。
事实上,自今年下半年“沪六条”政策出台后,上海楼市投资客退离,新增客户受到制约。同时,政策对改善型客户影响较大,违规银行、中介及开发商也受到管制,市场不断开始降温。
记者从业内反馈的声音发现,无论是开发商和购房者,都对2017年保持谨慎态度。“担心销售业绩和价格出现反弹,大家并没有去年那么乐观。”
2017年开端,上海楼市延续了上一年底的冷清。据上海中原地产数据显示,上周(1.2-1.8)新建商品住成交面积9.3万平方米,环比减少46.7%。尤其是双休日,单日只成交1.6万平方米,甚至还不及平时交易量。
从整体格局来看,延续近期刚需占主流的格局。区域上青浦、南汇等远郊区域得益于前期刚需项目投放,成交上还有惯性延续,因此排名还继续靠前。不过随着集中签约高峰过后,交易量也出现下挫。比如青浦上周只成交1.7万平方米,环比减少32%。而嘉定最为明显,当期成交1.3万平方米,环比减少60.6%。而改善盘源比较集中的浦东则跌出前5。
“前期成交消耗部分购买力,上周起步特别清淡。市场情绪已经有效控制住,目前土地拍卖两幅地块溢价都不高,市场预期不断回调。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说。
就在日前,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于官网发布消息称,为保障购房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自1月6日起,市住建委会同相关部门对商业办公项目进行集中清理核查,在此期间暂停此类项目的网上签约。对此,市场更是认为这是上海对于楼市的进一步规范和调控,楼市未来将保持平稳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