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白居易《寄生衣与微之》
现代人过夏天,在室内,风扇空调是基本标配;出门在外,能有多凉快就穿多凉快,短袖短裤配凉鞋的小妹儿一抓一大把。但是,在没有电的古代,我们的老祖宗又是如何度过盛夏的呢?尤其是看古装剧,电视里各朝代的古人们基本上都穿着宽袍大袖,里三层外三层的,看着真是热得慌!
果真如此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了著名服饰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志春先生,他告诉我们:古人夏季所穿的衣服面料相当轻薄,六层加身,依然可以看到胸口的痣。不但面料如此清凉,在款式、颜色上也相当讲究,可以说得上是既时髦又凉快。
一够亲民
芭蕉等植物纤维均可织成夏布
夏季衣服自然想要穿得凉快和健康,因此,面料的选择就显得相当重要。一般来说,丝、棉、麻等天然纤维,比较透气舒适,很适合拿来做夏季衣料,古人那是相当聪明,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先秦时代,平民很多都靠葛布来度夏。而王公贵族则比较奢侈,爱穿纱衣、丝绸。”张志春说。
“葛布”俗称“夏布”,对现代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在尧舜时代可是风靡了中国好长一段时间。《韩非子》中记载,在尧舜时代,就有了“冬日麑裘,夏日葛布”的穿衣指导,可见夏天穿葛布衣服肯定是非常凉快的。制作葛布的原材料是植物葛的茎纤维。这种纤维制成的布料质地细薄,穿在身上轻薄飘逸。除了可用来做衣服之外,魏晋时,人们还喜欢用它来做头巾。唐朝大诗人杜甫就曾写诗描述过葛布的清凉,“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光读这诗,就有一种微风拂面的清凉感。其实啊,葛布现在也有,但现在最好的夏布,在古代也不过是中等。
“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除了葛布之外,许多植物纤维指称的面料都适合在夏天暑热的时候穿,比如,以苎麻制成的夏布,芭蕉皮织成的蕉纱,竹皮、木芙蓉皮纤维织成的竹布、慕容纱等等。“竹与芙蓉亦为布,蝉翼霏霏若烟雾”,这些面料也都能达到轻薄透凉的效果。
二够轻薄
穿六层丝绸,仍可隐现肚脐
古代既有亲民舒适的葛布,也有奢华精致的丝绸。
据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中期,我国就开始养蚕、取丝、织绸。到了商代,丝绸的生产开始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随后的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花色、品种也开始渐渐丰富。
丝绸是纱的一种,广义上的纱还包括毛、麻等纤维纺成的织物。由于纱薄而疏,重量轻,造型美观,透气性好,古时应用较广,是各个时期夏服的流行用料。而古代王公贵族爱穿的丝绸等纱织品,现在依然是市场上的宠儿。
为何在夏季,古人如此爱穿纱衣?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的轻薄。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素纱襌(单)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0厘米,仅重49克,还不到一两。可谓是“薄如蝉翼”,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在南京的博物馆,还保存有一件宋代的纱衣,重量只有34克。
除了轻以外,纱衣还特别薄透。对此,张志春还举了两个例子佐证纱衣之透:据文献记载,早在古罗马时代,丝绸就从我国出口到了古罗马。当时的凯撒大帝穿了六层丝绸去看戏,还是隐约可以看到肚脐,大家的注意力纷纷集中在他身着的丝绸衣服上,引发剧场的轰动。
相对应的,我国文献中也曾有过“锦衣五重”的记载:“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一个穿着纱衣的唐朝官员,透过衣服还能看见胸口的黑痣,就惊叹地说,‘您胸口上的痣,怎么透过两层衣服还能看见?’官员哈哈大笑,请他靠近再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层之多,可见纱衣有多薄。”
在古代文人笔下,纱衣还有传情达意之妙用。据记载,元和年间,白居易身贬江州,元稹被贬通州司马。白居易担心通州过热,曾寄一套轻纱生衣给元稹,“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元稹又回寄一匹绿纻丝纹纹布和白轻容纱给白居易,白居易请夫人裁成绿纻丝单衫和白轻容纱单袴。
三够舒适
背心马甲上阵,隔汗衣透心凉
我们现在穿的背心、马甲、透视装什么的,古人表示早就穿腻了。而且,古人还特别敢穿,夏天经常穿着“开裆裤”,既透风凉爽,又方便如厕。
张志春介绍说,在古代,着装方面也遵循“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礼法。平民的衣服就尽量的短,还会将长衣剪短,常见的有贴身的汗衫和背心。古代的背心不叫背心,有别的名称,据隋唐的史料记载,古人将它们称作裲裆(liǎng dāng)和袹腹(bó fù)。
所谓“裲裆”其实就是古代的背心、马甲,前裆胸后裆背,多为布帛所制,但肩部稍宽,即《唐书·车服志》所说“短袖覆膊”。裲裆从诞生就定义为休闲款,男女通穿。袹腹和裲裆有区别。裲裆是腹部两侧不漏光,两条攀带挂肩的衣服。而袹腹是一片长部,中间剪个洞两边搭下来,在两侧胳膊间各用四根绳带连着的褂子。
古代还有一种竹子制成的马甲,俗称“隔汗衣”,穿在身上具有透气和隔汗的功能。早年间,张志春就在古玩市场上见到过清末民初的隔汗衣。
背心、马甲可能还比较多见,不足称奇,古人还经常穿凉爽的“开裆裤”,这可让人大跌眼镜。在固有印象中,开裆裤是小孩的专属,可是古代却不是这样。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记载,那时的裤子(胫衣)只有两个裤腿,裆是不缝合在一起的,是广义上的开裆裤。
古代胡人发明了最早的有裆的裤子,因为他们要骑马作战,有裤裆非常重要。
夏季穿“开裆裤”,除了在透风凉爽之外,还特别方便上厕所。贵族女子日常的穿着,不像我们现在只有薄薄的一层衣衫,她们的长裙里面还有衫、袄、袍子、裤子,穿起来那是相当繁琐。正因为如此,宋代女性的裤子形制多用开裆,穿在正式裙子里面,以方便如厕。《红楼梦》里,刘姥姥到了大观园,虽然穿着长裙,却一蹲下来就可以如厕,应该是穿了开裆裤。
如在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出土的男裤、山东邹县元代李裕庵出土的女裤,也都是开裆的。
四够时尚
“森系”清新风凉鞋儿是爆款
舒适美观的凉鞋,契合热情似火的骄阳,才是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那么,古代人民在夏季穿的又是什么鞋呢?其实,古人已经开始穿凉鞋了,首先是在苏轼的词“竹杖芒鞋轻胜马”中出现的“芒鞋”。
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超文艺?其实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草鞋。编织的材料一般有稻草、蒲草、麦秸、玉米秸、东北乌拉草等。芒鞋轻便得很,穿在脚上跟没穿一样,所以很多出门远游的文人都爱穿。“除了发挥避暑的作用,穿芒鞋主要是为了劳动的时候更方便。有的芒鞋可以用残破的布条来做,成本也很低,穿坏了直接扔掉也不心疼。”
另外,还有一种用芦苇絮制成的麻鞋。“麻鞋比草鞋档次要高一些,根据传统习俗,守孝的时候也要穿麻鞋。”麻鞋的风格用现代话来说,是森系清新风,其一般为平民百姓所穿。
《荀子》曰:“粗布之衣,粗纠之履而可以养体”。这里说的“粗纠之履”,就是指麻绳编织的鞋子。唐朝开元以后,这鞋成了女孩子们的心头好,爱美的女孩在本色的基础上,还会将鞋染成彩色。穿麻鞋的形象在唐代绘画作品中有诸多反映,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的宫女们,全都穿着麻鞋。还有一种古人夏季常穿的鞋是木屐。南方多雨天,路上泥泞,木屐耐磨防水又防滑,很受人们欢迎。
五够讲究
喜欢穿白色,玩转同色搭配
若要问夏季衣服最清凉的颜色是什么,十有八九会有人答白色。白色在商朝时是很祥瑞的颜色,周灭商之后,将白色贬损了,代表着灾难,痛苦,一般在殉葬、祭祀的时候穿。到了战国时期,五行学说盛行,五德终始说陡起,白色取得了季服色的正常位置,儒家的坚持,白服色依然承担丧葬服的职能。但是在暑热的时候,穿白色是正常的。白色依然是避暑的常态色彩,人们又在夏天开始穿白服了。
古代的韩国也喜欢穿素白色的衣服,以示清洁、干净、大方,夏季也更为凉爽。张志春解释,韩国朝鲜崇尚白色起源于商周政权更替的时候,箕子带了大批商朝贵族进入朝鲜半岛,创立了箕子王朝,也带去了当时殷商“尚白”的文化。据《海东绎史》记载,高丽“衣皆素白而布缕多粗”。直到现在,朝鲜族服色仍尚白,足见其影响之深。
“尚白”的传统日本也有,日本传统文学美以“风花雪月”为上,除了风之外,花、雪、月都是白色的,日本人喜欢穿的衣服也偏爱性冷淡风的色调。而说到款式,很多日本人到了夏天都会穿一种较为轻便的和服——浴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人还特别讲究鞋子与服饰颜色与款式的搭配,《仪礼·士冠礼》中说,“玄端黑屦”、“素积白屦”。意思就是如果身上衣服是黑色的,就要穿黑色的鞋子;如果穿腰间带褶的白色丝织衣裳,就得用白色的鞋子进行搭配。这一同色搭配原理,领先现在的“时尚精”好几千年呢。
□链接
古代纳凉有何配饰?
斗笠
斗笠是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从古至今,在江南农村一带,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们不管天晴还是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了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凉帽
清代官员夏日所用的官帽被称为凉帽。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头巾
头巾,渊源甚古,原本是平民的标志。到了明、清时期,规定读书人必须戴儒巾,后来被广泛流传至今,成为一种方便、实惠的饰品。
团扇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团扇是众多扇子中的一种,起源于商代,最早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