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是苏州人,其一生的主要著述活动不在福建;从籍贯来讲,冯梦龙不能算作福建人。但福建成就了冯梦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人格塑造。冯梦龙在寿宁县担任四年知县,撰写了长达五万言的《寿宁待志》。他主政寿宁“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下口碑。从文化精神角度看,冯梦龙与福建的渊源关系不可分割。
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的冯梦龙研究不仅有学术领军人物、有专家群体,而且有重大突破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有让“冯学”生根发芽的平台与举措。
学术领军与专家群体
王凌是福建冯梦龙研究的领军人物。1982年,时任福建电台记者的王凌到寿宁县采访,发现寿宁县刚刚从日本上野图书馆获得了冯梦龙所著《寿宁待志》的微缩胶卷本。喜出望外的他立即借阅了这本书。在《寿宁待志》里,王凌发现冯梦龙在为人、为政方面都极有建树。于是,他撰写了《寿宁待志》的研究论文,并在《文献》上发表,以此揭开了他研究冯梦龙的序幕。自此之后,王凌的生活与冯梦龙紧紧连在了一起,福建与冯梦龙的缘分也越走越近。
20世纪80年代初,冯梦龙在学术界尚未得到公正评价。王凌认为,应该正视冯梦龙“三言”的文学史地位。在他的积极策划、牵头组织下,1983年福建宁德地区成立全国首个研究冯梦龙的地方学术团体——“闽东冯梦龙研究会”。1984年,福建省作协召开“冯梦龙诞生410周年及任闽知县350周年纪念会”,王凌在会上明确指出:“三言”代表了冯梦龙创作的最高成就,“三言”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第一次把以手工业者、小贩、中小商人及其妻女为主的城市平民,作为正面人物写入作品,成为我国明清时期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这是前无古人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冯梦龙首次让市民阶层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翁,站在了文学舞台的中心位置。”海峡文艺出版社编审、文艺评论家陈小培认为,王凌的观点应该是迄今为止对“三言”及冯梦龙的最准确评价。1985年,全国首届冯梦龙学术讨论会在福建宁德举办。1992年,王凌出版了冯梦龙研究专著《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并在全国学术大会上发表长篇论文《冯学研究七十年》,标志着福建“冯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冯学”,也开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个专门学科。自称“草根”学者的王凌,却被“冯学”界称为“冯梦龙的异代知音”。“这样的称呼,可谓恰如其分。”省作协原秘书长陈侣白说。
学术研究与学术观点的突破既要有领军者,还要有团结合作的专家群体。想当年,王凌仅仅是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他敢于对以《辞海》条目为代表的贬低冯梦龙的倾向挑战,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没有郭风、许怀中、黄寿祺、陈侣白、薛汕、路工、段宝林、曾文渊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支持,王凌是不太可能脱颖而出的。
1984年11月9日,在省作协召开的纪念会上,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化厅厅长的许怀中教授和福建师大副校长、国学大师黄寿祺教授首先发言,他们从各个侧面分析和肯定了冯梦龙的历史贡献。“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凌,宣读了《冯梦龙研究应该有一个大的突破》的文章,一针见血指出了当时学术界对冯梦龙“看缺点较多,肯定成就少”的问题。王凌还提出:“研究冯梦龙要有一个大的突破,就必须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强调进行总体研究、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我们不仅要从文学的角度,而且要从历史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冯梦龙思想及其作品同时代的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地说明,何以冯梦龙的作品能在文学史上占居一席独特的地位。”当时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大潮已席卷全国,王凌这种尖锐鲜明的观点其实是讲出了大家的心里话,所以得到广泛赞同。郭风在会议总结时说:“冯梦龙有三点值得纪念:第一,他编纂的‘三言’是中国最早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优秀短篇小说,对后来短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次,冯梦龙是一位杰出的文艺评论家,他写了不少作品点评,见解深刻独特。第三,冯梦龙花甲之年到闽东任寿宁知县,为官清廉,体察民情,写出了不朽的《寿宁待志》,为研究福建地方史提供了重要资料。”陈侣白将许怀中、黄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