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申遗,修缮区内的这座五层现代民房需要拆除。虽然得到了合理补偿,但房主还是依依不舍。申遗成功是村里人的期盼,许多村民都为了这个愿望做出了贡献。
修缮中的传统民居。
旗杆厝前的旗杆石雕见证土坑村的兴旺。
辉煌不再的古街,仍是村里的重要街道。
村内四处可见“海丝”申遗的标语,号召村民为申遗做努力。
工作人员向村民了解古厝情况,倾听修缮意见。
寒冬时节,走进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一片连绵的红砖红墙撞入眼帘,脚下是被岁月磨平的石板路,两旁是成排的明清古厝相向而立,燕尾脊斜入蓝蓝的天空。
土坑村,是泉州海丝申遗遗产点之一,也是唯一的聚落型遗产点,2014年获批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去年10月,土坑村申遗整治修缮项目指挥部揭牌,全速推进申遗。目前文物本体修缮方案已经泉州文物主管部门批准,送国家文物局报备,现已开始考古挖掘和保护修缮工作。
土坑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刘氏先人从外地迁居土坑后,便在此繁衍生息。明清时期,刘氏陆续建成的古厝最高峰时多达67座。该村出过70多位举人、进士和为官者,因此,每一座厝规模都很大,建制完整。如今,还存有27座古建筑。
这些古大厝皆为砖石木结构,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棚,座座屋脊高翘,壮观辉煌。大厝砖石木泥结构,砖雕、石雕、木雕,甚至于屋檐下的泥块都雕有精致图案。这里留存的古建筑,除了闽南古建筑特色,也兼有莆田地方特色,还有不少房子模仿京城的建筑样式。
根据方案,列入修缮的古厝有20栋。“我们聘请由国家文物修缮工程一级资质的施工单位,其中两家曾参与厦门鼓浪屿申遗项目的修缮工程。”后龙镇党委副书记刘宗强介绍。
最早开工的绣花楼,位于土坑村“提督府”旁,建于清乾隆年间,面积200多平方米。刘宗强说,清代土坑三大海商之一的刘端弘,家资殷富,族人称为“刘百万”。刘氏一门重视女孩教育,这些大家闺秀在绣花楼里学绣花、颂经典。由于绣花楼体量小、工程量较小,古典建筑特征明显,被作为古建筑中的精华来先行修缮。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达到修旧如旧,古厝用的砖几乎都是专程从古砖市场采购回来的,工艺及材料运用上力争做到“三原”,即原材料、原工艺、原真性。
“过一段时间再来走走,这些古厝、古村落会保护得更好,更有‘味道’。”对土坑古村落的未来,村民们怀有更美好的期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