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瘦,香菇,本来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莫要说这种话……”去年10月,广西南宁一小伙失恋后录的一段视频在网上爆红,他一口标准的“桂普”让“蓝瘦香菇”这个词组一夜之间火遍大街小巷,甚至出现了“蓝瘦香菇”体,微博话题阅读量更是达到数以亿计,还无一旁落地入围了2016年各大网络流行语年度榜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蓝瘦香菇”这样的“爆款”网络流行语产生。作为互联网的一种次生文化,层出不穷的网络用语被大众广泛熟知和使用,丰富了汉语的多样性。然而,那些不规范甚至粗俗化的网络用语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成为当前值得关注和思考的社会问题。
拒绝粗俗网络流行语不是杞人忧天
“君要臣死,臣Facebook”“baby无耻”“无可phone告”“无shake击”“无fuck说”……不知什么原因,这种中英混杂的词语最近突然开始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在朋友圈和微博上更是随处可见。其中有些是把成语改得面目全非,有些则是对约定俗成的熟语进行曲解,还有的甚至掺杂了英语中的脏话。
“如果说‘臣Facebook’‘baby无耻’等还带有一些诙谐幽默的意味,只要注重使用场合还无伤大雅,但是生造一些带有辱骂意味的中英混杂词语就属于低级趣味了。”微博网友“yoyo”这样认为。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发布一份《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了网络低俗语言产生的4种途径。除了这种英文发音音译之外,还有一些生活中脏话的网络变形,例如“草泥马”;词语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也多用于骂人的脏话,如“艹”;网民讽刺挖苦的新造词语,如“土肥圆”“矮矬穷”等。
有些网友认为,使用这些粗俗的词语其实只是为了娱乐,何必较真,应该包容。然而事实上,拒绝粗俗网络流行语已经不再是杞人忧天,因为不良的社会影响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对处于语言学习期的青少年而言。
微博网友“蓓”讲述了自己作为家长的担忧:“上初二的儿子用起网络流行语来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逼格’‘狗带’‘撩妹’信手拈来,儿子的词库更新之快经常让我感到摸不着头脑。”
不久前也曾有新闻报道,一位学生的考试作文中竟然出现了“尼玛,见到他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