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人文财富尚流会定制

历史上的今天――清末名医王瑞五先生逝世_闽商网

发布时间:2016-12-15 阅读量:2237
  清末名医王瑞五,1886年出生于河南一个贫困农家,早年曾出家为僧。他以中医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他在临床对治病学说有许多新的体会,对杂病的许多病种能发挥古训,用新的观点提出治疗方法,勇于承担责任,悉心治疗,常使患者得以化险为夷,获得根治。他还创办安阳市中医院儿科,投身中医教育事业,桃李遍及天下。他治学严谨,颇具卓识,重视临床,对急、重症和疑难杂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独特见地,并著书立传,留于后世。
/

  在上世纪30年代末,当时上海“流脑”猖獗,死者枕藉,西医束手无策。当时王瑞五在上海行医开诊所,对该病的中医机理证治展开积极研究。由于此病以发热和角弓反张为特点,属古“痉”病范畴,又病变多见沿门阖户相互传染,即称疫病,故王瑞五正其病名曰“疫痉”。他制订了许多新方,有透邪清热为主,或以平肝熄风、育阴柔肝等等,都是按“疫痉”病情实际变化制订的,疗效卓著,挽回了许多危重病例,在上海滩名声大振。

  王瑞五几十年的生活,基本是“日理临床夜读书。”临床常无暇日,读书必至深夜。60岁以后,医责日重而年事渐高。为了抓紧晚年完成温课和研究计划,他曾规定了几条自我约束的“自律”。大致是:1、要有恒。除极特别的事情外,每日按规定的时间温课,不得擅自宽假,时作时辍;2、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轻易地改变计划。要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计划后再做另一项。“主一无适”谓专。非专,则不精、不深、不透;3、要入细、不可只学皮毛,不入骨髓;不可只解大意,不求规律;不可只涉藩篱,不至堂奥。入细,要防止轻淡,轻淡则流于薄弱,薄弱则不能举大症;还要防止琐屑,琐屑则陷于支离,支离则不能集中主力,也不能理细症;4、戒玩嬉。忌看小说,非星期日不着棋,不赋诗。非有应酬不看戏;5、节嗜好。衣食方面,不求肥甘,不务华美,随遇而安,自甘淡泊。否则必致躁扰不宁,学术上难于致深致远。此后,不独茶酒不事讲求,即书画篆刻,也不宜偏好过多,免得耗费有限的光阴。80岁时,他尝做了回忆检查,除在旧诗词方面,有时情有难禁,占了一些时间外,其他都尽力遵守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1968年王瑞五在文革中含冤去世。这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中医学者,一生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保持着苍生大医的本色。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安阳市中医院依然沿用他所配制的药方,并在大厅里保留着他的画像,记载着他毕生为中医所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