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人文财富尚流会定制

青春片的生意经:买下网络小说IP 低成本以小博大_闽商网

发布时间:2016-05-10 阅读量:2820
/

  “标准化”青春片的生意经:买下网络小说IP 低成本投入以小博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故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青春主题。

  从《致青春》到《同桌的你》,从《匆匆那年》到《谁的青春不迷茫》……这两年,青春怀旧类的电影层出不穷。但青春片在取得不错收益的同时,跟风、雷同情况也比较严重,观众一边吐槽一边进影院怀感青春、贡献票房已成为我国一种独有的电影现象。

  青春是什么?在一篇由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写的短文里,他这样描述青春:“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片是什么?需要中国电影人探索的地方还有很多。

  青春终会落幕,青春片不会。2013年至今,青春片新作不断,成为国内电影市场上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翻拍网络小说+启用新人+低成本投资”,已成为国内青春片广为使用的“批量生产、标准化制作”模板。在目前看来,这种方式虽然投入产出比较大,但也因影片质量良莠不齐而常常被观众抱怨为——“情节雷同、主题单薄、故事站不住脚、人物设定一看就很假”。

  “刚开始或许还能因情怀牌大获成功,但如果继续一味跟风,只顾有利可图而不顾故事本身的诚意和创新,部分青春片必然会走向口碑与票房双降的窘境。”资深电影投资人曹海涛对记者表示。

  而对于青春片的发展潜力,多位影视行业资深从业者均认为“大有可为”。随着青春类型片市场的逐渐成熟,有创意、有诚意的青春片定能脱颖而出。

  进入批量生产时代

  青春片迅速发展成为市场上一个主要的类型片,应该是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一片在票房上大获成功开始。

  根据该片主投方之一、华视影视副总经理赵毅的公开说法,《致青春》的制作成本和宣发费用接近6000万元,而这部电影却取得了7.1亿元的票房成绩。除去税费及影院分走的票房,推算下来这部电影对投资方而言净赚约2.6亿元。

  “《致青春》让电影人们看到了青春片以小博大的可能性。从那以后,大量的青春片创作都在此利益驱动下诞生。”艺恩分析师欧万勇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记者发现,2015年4月,《万物生长》《左耳》《何以笙箫默》三部青春片以一周一部的速度密集上映,可谓青春片已进入批量生产时代。

  中银国际研报显示,2013年~2016年,“五一”节档期成为青春题材片的黄金档。2013~2015年热卖的前十部影片中,有4部为青春偶像电影。

  上述青春片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投资成本低,各影片的制作费用均在6000万元以内;对明星阵容要求不高,大胆启用新人;都是买了畅销小说的电影翻拍版权,借助IP热吸引原著的粉丝;都是走校园怀旧路线,以21~25岁、25~30岁这两个阶段女性观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