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提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面对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与发展,对基层政府来说尤为紧迫。近日半月谈记者深入各地围绕县乡两级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相关问题展开调研
依法行政必须直面新问题
面对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各种矛盾多发,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新问题,正考验着基层政府。
“公事公办”是最大期待
公事公办本意是按制度办、不讲私人情面,但一度被当作官员冷漠的表现,一些企业愿意追求超越规则和制度的“特事特办”。如今,“最好公事公办”成为众多企业的心声。
靠什么吸引投资?过去,不少地方的最大卖点是土地和税收优惠,外加绿色通道特事特办。
一项针对企业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企业在选择投资地时最看重的是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专家表示,事实上,以往的诸多“特事特办”,最终导致产能过剩、环境污染、转型升级难等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广东省依法治省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岸明表示,政府部门不能“乱伸手”,企业也不需“动歪念”,政府行政审批所有环节走向公开透明,才能真正实现“无差异审批”,无论是谁,一律公事公办,按规定和法定时限办结。
记者调研发现,在转型期,一些地方政府正面临着建设法治政府的过渡期、简政放权上下对接的衔接期等新考验,这些都对基层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提出新要求。
需要看到,当前基层距离法治政府的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对全国100个城市进行法治政府评估,平均得分率仅为61.73%,刚刚及格。同时,各地区、城市之间依法行政的水平差异较大,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