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一些骗子专门冒充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亲属或其身边工作人员,以晋升、办事等为诱饵,大发不义之财,被称为“官骗”。让人诧异的是,除了不少群众上当之外,一些党员干部竟也涉及其中。这种可笑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特权思想危害不可小觑,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错误心理诱发各色“官骗”行为
近年来,“冒充官员”的戏法不断上演,被惩处的也不在少数,但仍有不法分子以身试险,利用人们对权力的迷信、攀附或畏惧等心理设置相似的骗局并得逞。
事实上,冒充官员进行诈骗的一般规律都是“投其所好”。比如有不少“官骗”看准了一些人企图借助权力关系,走捷径、办私事的急切心理,以此行骗。2015年12月,有媒体报道,山东省某地一名无业女子孙某,以可以帮还在上学的孩子安排未来工作、要害部门需要“打点”、要请客送礼等各种理由,骗取受害人李某5万多元。最可笑的是,李某一直对孙某的谎言深信不疑,直到自己的孩子毕业了,工作还没落实,才发现被骗了。
无独有偶,广西某电台广告部编辑张某在多种场合假称自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党委组织部的“处长”,以能帮助他人子女上大学、解决教育建设项目经费为由,多次接受宴请并收受他人财物。
此外,还有不少人一心想要攀附权贵,与上层领导“搭上关系”。一旦有“好机会”送上门来,便自愿“上钩”。广东省深圳市中银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黄钰刚就曾充当“掮客”,声称认识高级领导,伙同他人冒充中央国家一机关干部,以帮助“气功大师”王林达成部分愿望为由,骗取对方610万巨款。
还有不少人存在权力迷信心理,对官员的身份盲目崇拜。 2011年,一名陈姓男子通过与身在老家的同学们打电话或QQ聊天,以自己在外交部工作、是某司长秘书、关系网广、可以帮大家忙的谎言骗取了大家信任,先后骗取上万元的钱款。
不容忽视的是,有不少党员干部也成为被骗者。除了上述心理之外,还有部分党员干部自身存在违纪违法问题,做贼心虚,一旦遇到骗子冒充公检法机关的有关人员,以为可以“交钱息事”,便“主动”上钩,最终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