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成立于2015年初的生鲜电商B2B平台——宋小菜于今年1月和7月获得了2.3亿元B1轮融资和1.8亿元的B2轮融资。宋小菜面向菜市场商贩和中小生鲜零售商,为其提供常用蔬菜单品的采购和配送服务。成立近4年时间,众多竞争对手中,为什么宋小菜能拿到巨额融资?在经营中如何管控规模、成本和效率三者的平衡?蔬菜的高损耗问题如何解决?近期,创始人余玲兵在接受创业邦采访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解答。
为什么蔬菜市场需要B2B平台?
余玲兵认为,所谓的B2B平台,其实扮演的是一个中介的角色,代表买家向供货商买货,同时代表货主把货卖给买家。为什么市场会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呢?过去,菜农把菜种出来,根本不知道卖给谁,而是通过农民经纪人将货一级一级卖给批发商,蔬菜经过多级批发商的流转后,才会到用户手里。多重的交易环节不仅效率低,还抬高了蔬菜价格。
同时,由于每一级的批发商对订单的要求是不确定的,大家有不同的标准,所以批发商需要根据自己的标准再次分集,蔬菜每被打开一次就会产生一次损耗。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大多数的蔬菜在流通中的损耗率都在10%以上,叶菜甚至高达40-50%。如果有一个平台,能砍掉所有的中间商,在买家和卖家之间建立一个共同的标准,便于双方的信息互通,才降低履约成本,提升流通效率。
宋小菜这些年在做什么?扩大规模
建立共同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达成买卖之间的需求匹配。余玲兵打比方说,宋小菜其实是一个蔬菜批发版的京东,通过电商的算法逻辑在运作。市场每天都在买和卖,而双方的选择必然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倾向性,宋小菜将用户的选择进行结构化和数据化,建立一个蔬菜商品库,然后根据用户的购买习惯对其进行需求匹配。订单密度越高,数据库越完善,匹配就会越精准。
过去三年多的时间,宋小菜一直所做的事情就是提升订单密度,即扩大规模。对上游,掌握大量渠道资源的宋小菜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对下游,带来则是履约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
余玲兵说,宋小菜只做标品。一个单品一年的采购量只有达到一万吨以上,才有集单和集采、集送的价值。集单最大的优势是降低损耗,产品在上游直接加工完毕,直接送到菜贩手里,避免了中途打开带来的损耗。集送则降低了仓储和物流的成本。对于农贸市场来说,由于需求分散和营业时间的不一致,配送要求也不一致。发展前期,宋小菜需要在每个地区建立固定的前置仓来解决履约的不确定问题。之后,在菜贩与平台长期合作建立信任后,基于价格的优势和供货的稳定性,菜贩不仅会持续性的在平台采购,还会顺从宋小菜的配送习惯。目前,宋小菜已经砍掉了前置仓和城市中心仓,将仓库搬到移动的货车上,在线上与菜贩约定取货时间、地点、车牌号,菜贩按时去提货即可。仓储、物流和人工成本大大降低。
“规模”的目标达到了,然后呢?
根据宋小菜官方给到的数据,其上游已经覆盖了山东、云南、甘肃、内蒙古等 10 大蔬菜核心产区,下游触达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等近 50 座城市,累计了80多个品类,3700多个SKU,去年单品交易量在一万吨以上,其中85%的产品来自产地,通过骨干物流的长途车辆配送,损耗率降至千分之二。对于盈利问题,余玲兵表示,宋小菜离盈亏平衡在5%以内,现在的重点不是盈利,重点在于扩大规模 ,提升盈利能力。
如果说前三年,宋小菜专注于下游订单规模的话,那么下一步的重点,就是产区。基于前期积累的海量交易数据,宋小菜形成了买家、卖家、商品、价格、物流五大数据库,利用这些市场数据,宋小菜指导菜农有目的、有计划的生产和经营农产品。规模化的生产,需要资金、仓储、物流、加工等服务,早期的交易数据就成为菜农的流水和信用证明,宋小菜为菜农们提供这些服务,并赚取每个交易环节的服务费。
宋小菜所做的事情是将交易数据沉淀下来,以其为动力,反哺于供应链,最终完成从供应链源头到终端的结构化和数字化。通俗来讲,即是让菜农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菜,菜卖到什么地方;让菜贩知道产品来自哪里,质量怎么样,使供需之间的信息对称。
这是一场土地上的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