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三季度中国GDP等经济数据将于下周一亮相。分析师指出,三季度中国经济在“六稳”、“六保”政策支持下持续修复,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有望超过5%。
界面新闻采集的7家机构预测显示,今年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速中值为5.3%,比二季度上涨2.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中值为0.8%,比上半年加快2.4个百分点。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季度中国GDP同比下滑6.8%,创1992年有季度统计以来最低值。二季度,随着疫情缓解,叠加逆周期调控发力,GDP同比增长3.2%。分析师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已实现了V型反弹。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对界面新闻表示,三季度,随着新冠疫情继续得到控制,中国经济实现了全面的复工复产,尤其是在工业和制造业领域复苏态势明显,消费和外贸也交出了非常好的成绩单,预计三季度GDP当季同比增速在5%左右。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静文对界面新闻表示,从三大产业的表现来看,“三季度中国经济可以说是阳光普照”,GDP实现5%左右的增长完全没问题。
他分析称,从第一产业看,虽然夏季洪涝灾害对供给一度造成影响,但随后快速恢复,预计同比增速可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从第二产业看,工业生产基本恢复,制造业景气度逐月提升,基建投资推动建筑业快速增长,同比增速有望好于预期。从第三产业看,服务业特别是传统服务业快速恢复,批发零售、交运仓邮、文教娱乐实现恢复性增长,餐饮住宿同比跌幅进一步收窄,金融与房地产保持稳健,信息软件服务继续保持高增长。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的判断更为乐观,他预计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或在5.4%左右。
“三季度中国经济加快复苏。”他对界面新闻说,“一方面,海外经济带疫重启,需求回升,有利于外需的稳定。同时,国内疫情防控取得实质性进展,服务业、消费恢复性增长,加上二季度以来基建和房地产投资需求增速转正,供需互动带动供给端稳健增长。”
近日发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三季度以来,多项经济指标持续向好。比如,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创今年迄今高点;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5%,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创六个月新高;三季度出口增长超预期,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速月度平均值超过8.8%,远高于二季度月均约0.2个百分点的增长。
此外,央行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今年以来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6.26万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货币政策实现了精准滴灌,解渴实体经济。
展望四季度,分析师认为,中国经济将在投资加快、消费修复的带动下,逐步向潜在增速回归,但由于内部存在的包括生产端和需求端不匹配等问题仍未解决,修复斜率或有所下降。
“可以看到前三季度国内供给端的修复是明显快于需求端的,且工业生产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后续的回升动力很可能边际放缓,修复斜率将取决于需求端,尤其是消费和制造业的改善力度。”伍超明说。
他进一步指出,尽管制造业投资在国内外需求修复和政策扶持下有望持续回升,但全球总需求收缩和企业盈利改善偏慢将制约回升幅度。至于消费方面,受疫情影响,居民收入增长偏慢,消费增长动能减弱,回升力度不宜高估。
以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旅游数据为例,界面新闻整理各省公布的数据后发现,虽然国内旅游业有所复苏,但是旅游收入复苏程度远不及旅游人次。这固然有各地为促进旅游业复苏让利的缘故,也从侧面说明新冠疫情下居民消费仍显疲弱。
扩展阅读:有个数 | 消费真的恢复了吗?为何旅游收入复苏不及人次?
“目前的隐患主要就在于消费恢复仍然滞后。”民生证券宏观分析师顾洋恺对界面新闻表示,一方面是疫情降低了消费偏好,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速受限,导致消费能力不足。他预计四季度GDP增速将回到6%上方,修复斜率将明显下降。
王静文预计四季度GDP增速或上行至5.6%。他指出了多个可能抑制经济增速进一步上行的因素,比如,秋冬季节可能出现疫情反弹;房地产调控加码可能抑制企业拿地热情和投资增速;居民的消费意愿仍然低迷,从央行节前发布的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来看,选择更多消费的民众占比仅比二季度上升0.1个百分点至23.5%,仍处于近几年来的较低水平。
中国银行研究院也认为中国经济将进入复苏的平台期。该研究院在9月28日发布的《2020年四季度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中指出,三大不确定性将是笼罩在四季度中国经济上空的“阴云”。一是外部环境依然受疫情和政经格局变化影响,出口增长依旧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二是疫情防控措施对餐饮、旅游、运输等行业影响依然存在,加上我国经济已接近正常水平,增速进一步提高的难度加大;三是基数效应基本消除。
由此,分析师认为,四季度宏观政策应保持相对平稳和灵活,操作上将更注重落地见效。
陶金表示,未来几个月的政策重点在于“见效”二字。可以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着眼点,加强财政资金在相关领域分配的针对性,一定程度上向终端消费和制造业进行倾斜,以补经济复苏的短板。
货币政策方面,他认为,不用过于期待总量的扩张,降准和降息的预期也应继续降低。未来货币政策主要聚焦于定向和结构性政策,尤其是针对小微、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工具值得期待。
“巩固经济稳定恢复增长态势,确保完成全年发展目标任务,一定强度的对冲和托底政策仍然是必要的,同时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对于政策针对性的强调是必须的。”陶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