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闽商头条产业观察

福建推动幸福工程落地结果 20年倾力帮扶贫困母亲

发布时间:2017-03-10 阅读量:3249

   阅读提示

  在福建的贫困人群中,贫困妇女占有一定比重,如何让这些贫困母亲幸福?“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用20年的实践给出了答案:只有帮助她们摆脱贫困落后现状,改善生产生活境遇,激发自身的经济活动能力,提升社会、家庭地位,贫困母亲才能真正幸福。

  20年来,全省各地创新举措,主动作为,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和就业等方面统筹运作,联手扶持,增强贫困母亲自身“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20年来累计滚动投入资金88867.16万元,帮扶贫困母亲101255人(户),惠及人口35万余人,脱贫率达89%。

1.jpg

致富带头人阮美银(左一)在指导贫困母亲学习缝纫技术。

  蕉城:从培养致富能人到扶持带头人

  3月2日,天气晴朗,顺着蜿蜒的公路,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宁德蕉城区洋中镇洋中村的美翔服装厂,工厂虽然简陋,但是充满着勃勃生机,缝纫机踏板传来一阵阵哒哒哒的声音,听起来是那么忙碌、欢快。

  美翔服装厂是由蕉城区幸福工程带头人阮美银创办的。“没有幸福工程的扶持,就没有这个服装厂!”想起自己创业致富的道路,今年44岁的阮美银感慨地说。

  阮美银18岁就到福州一家服装厂打工,一干就是14年。26岁那年,阮美银结婚,一家人挤在不足7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日子过得清苦。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家庭花销更大了,贫困的家庭难以为继。

  结婚生子后,阮美银觉得放下幼小的孩子外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她动了回乡创业的念头。2005年,她和丈夫回到家乡,想利用在服装厂打工学到的服装加工技术,办一家服装加工厂,可是资金不足成了创业最大的困难!就在这时,洋中镇计生协会送来了惠民好政策,为她提供1万元幸福工程无息借款,镇计生协会还协调信用社为她贷到2万元小额贴息贷款。

  有了资金,阮美银购买了6台电动缝纫机,在洋中镇计生协会协调下,租用当地一座废弃粮库办起了服装厂,蕉城区计生协会积极帮助她联系生产订单,慢慢地服装厂有了规模。2013年,工厂产值达到100多万元。

  2013年7月,洋中镇计生协会又找到阮美银:“你愿意带动更多的贫困母亲致富吗?”得到肯定回答后,洋中镇计生协会将年轻有为、肯钻研善学习、懂技术、会经营的阮美银确定为幸福工程致富带头人,为她提供5万元幸福工程帮扶资金,确定其带动其他10位贫困母亲脱贫致富,并将这10位贫困母亲每人1万元的幸福工程款作为股本注入服装厂,每年定期分红。

  阮美银按照幸福工程帮扶合作协议,将美翔服装厂作为“贫困母亲创业基地”,采取“大户带小户,小户带弱户(贫困户)共致富”的方法,连续4年带领50多位“无资金、无项目、无技术、无担保、无职业”的贫困母亲投资入股、进厂务工、按劳取酬、共享分红,为贫困母亲提供生产和经营服务,促进她们脱贫致富。

  余二钦是位两个女儿的计生母亲,今年38岁,曾经作为阮美银的帮扶对象在美翔服装厂工作两年,如今自己也在蕉城区开起了服装厂。谈起在服装厂的经历,余二钦十分感慨,她说,2013年按照镇计生协会的安排,拿着1万元幸福工程款入股阮美银的服装厂,并在服装厂工作。一进厂,就按照帮扶合作协议拿到了1000元股息,刚开始在服装厂工作,什么都不懂,阮姐利用工余时间详细讲解给她听。在服装厂工作,她不但用自己的双手赚到了工资,还学到了技术,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去年在计生协会的帮助下,也办起了服装厂,同样有10位贫困母亲在厂里工作,她现在也是一名致富带头人了!

  蕉城区计生协会会长林碧娇说,蕉城区积极探索既符合幸福工程帮扶原则,又适合本地情况的项目方式与类型,帮扶模式由相对分散式的个体帮扶向相对集中的群体帮扶转变,实现小项目联动大项目,小资金成就大发展,少数人带动一群人的目的。

2.jpg

仙游县社硎乡白洋村贫困母亲谢世英(左一)在金线莲苗圃养护幼苗。

  仙游:整村推进实现家门口集体脱贫

  何为整村推进?谈到这个话题,仙游县计生协会会长陈秀贞侃侃而谈:“经过这么多年的帮扶,现在依然贫困的计生母亲,除了身体残疾原因外,主要是因为孩子小不忍离开家门,没有一技之长不能离开家门,不善于交流怕被欺负不敢离开家门,这使得她们丧失了许多脱贫致富的机遇。从2014年开始,我们在有条件的村落,重点实施整村推进,这个整村,是指村内全体贫困母亲依托村里的合作社,实现就近集体脱贫。”

  3月3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仙游县大济镇汾阳村。汾阳村土地肥沃,素有种植蔬菜的历史。2012年,种菜能手李光庆带领20户村民注册成立汾阳蔬菜生产合作社,从事荷兰豆、蚕豆、包菜等蔬菜的生产销售。2014年初,镇、村计生协会经过考察论证,决定依托该合作社,帮助汾阳村的贫困母亲脱贫致富。

  当年5月,通过合作社担保,汾阳村11位贫困母亲每位申请幸福工程资金1.5万元,计16.5万元,入股汾阳蔬菜生产合作社。合作社与每位入股的计生母亲签订帮扶协议,保证分红比例,优先用工。

  两年来,受助的贫困母亲在蔬菜基地劳动,月收入1100多元,年分红7500元,全部实现脱贫,其中有8位盖了新房子。合作社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社员由原来的20户增加到100户。

  “这样的帮扶模式好,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学到技术。”28岁的郑玉日说。郑玉日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小的才4岁,丈夫外出打工,她只能在家照顾老人、小孩。整村推进的帮扶模式,改变了她的生活,在家门口务工,赚钱、照顾家庭两不误,还学会了荷兰豆种植技术,家里原来荒废的两亩土地,也种上了荷兰豆,现在她一年纯收入有3万多元。在家里在村里都很有面子,还当上了村妇女主任。

  社硎乡白洋村位于仙游县西北山区,是个只有130户人口的小村落。2013年,福建省利荣昌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看中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租用集体林地500亩种植金线莲、铁皮石斛等中药材,并于2015年8月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地计生协会利用这一契机,按照整村推进模式,6户困难的二女户,由乡计生协会协调解决小额贴息贷款和幸福工程款,共计15万元,并将这些钱融入合作社统一运作。

  “经过2年学习,金线莲种植技术我都会了,我和公司负责人说好了,明年我准备自己种植金线莲,委托合作社销售。”45岁的贫困母亲谢世英自豪地说。

  三明:搭建电商平台助力销售农产品

  近年,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以电商助力扶贫的条件也更加成熟。三明市通过组织培训、指导经营、提供资金扶持等,鼓励有能力的计生户开办村级淘宝服务站,支持示范基地开办电商销售平台。

  池秀妹是尤溪县汤川乡胡厝村计生母亲。2013年1月,她和丈夫胡玉喜利用汤川独特的高海拔地理气候条件,成立占地200亩的家庭农场,种有猕猴桃、杨梅、水蜜桃等有机果蔬。在乡计生协会协调下,村里20户贫困母亲也加入这个团队。由于地处偏僻山区,销售并不顺畅,这让池秀妹很苦恼。

  县计生协会通过相关部门,替她争取了一个参加县里举办的电商培训名额。池秀妹学到了很多电商运营知识,学会了如何利用“农村淘宝”这个平台销售有机果蔬。可运营不久,却出现了流动资金不足的难题,乡计生协会知情后,立即为她办理了5万元幸福工程借款,解了燃眉之急。

  对于广大农村贫困母亲来说,电商是个新生事物,要创新“示范基地+电商”的帮扶模式,首先要掌握相关知识。为此,从2014年开始,三明市计生协会对全市的示范基地和帮扶户进行全面摸底,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聘请电子商务企业负责人和有关专家授课。课程内容涉及网店推广与营销、网络零售平台、网店日常运营管理、商品拍摄与网店美化、网店工具的运用、物流与配送、电子客服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三明市计生协会推动下,计生贫困母亲参与电子商务的热情日益高涨,这种宅在家里就能赚钱的方式,受到她们的欢迎。在三明,通过电商脱贫的事例不胜枚举,将乐县4个生育关怀示范基地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当地特色农副产品,月销售额10多万元。尤溪县坂面镇正山村独生子女户林玉灿创建“互联网+专业合作社+党员e站”的发展模式,带领贫困母亲家庭在网上销售合作社种养的中药材、油茶、水果、茶叶等,实现了共同致富。

  用活小钱 幸福千万家

  □薛希惠

  幸福工程是我国计生惠民的一项具体政策,计生贫困母亲帮扶款从刚开始的每户2000元,逐步调整到5000元,再到现在的1万元甚至5万元。数额不断增加,受益人数不断增多。这些钱看似小钱,但在农村可是一笔活钱,用得好,事半功倍,效益明显。

  我省幸福工程走过20年,全省各地各显神通,滚动发展,资金规模不断壮大,受益的贫困母亲越来越多。帮扶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有的由政府当“红娘”,选择有实力、有爱心、讲诚信的企业,将多位受助母亲的帮扶款捆绑入股企业,企业与受助母亲签订长期用工合同,让受助母亲获得稳定的务工收入和分红收入。有的培训技能,增强贫困母亲自身能力,发展特色项目。有的将幸福工程帮扶款、小额贷款等扶贫优惠政策捆绑使用,解决资金难题,助力贫困母亲脱贫致富。

  20年来,全省计生协会主动作为,创新举措,积极推动幸福工程落地结果,不仅有力助推农村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一批又一批贫困家庭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