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规范自由裁量空间,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泉州市发改委、规划局、交通委等16个涉及项目建设部门和29个市直部门针对多个审批症结,“出重拳、挤水分”,强力规范自由裁量空间,取得初步成效。
下一步,泉州将继续从规范窗口行政审批服务事权、细化量化技术审查及现场踏勘标准清单、加强审批服务全程台账管理、建立窗口审批服务标准化管理制度等入手,进一步深化规范行政审批服务自由裁量权工作,力争于今年2月全面完成。
防止弹性空间滋生腐败
细化量化标准 审批有标可循
审查标准不明确,审批人员无“标”可循,标准缺失造成自由裁量空间往往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出现随意裁量,严重的甚至可能滋生腐败现象。对此,泉州市相关部门通过分类制定标准、罗列审查清单及细分评审条件类型等方式,将自由裁量空间转化为一条条执行标准,让审批人员明明白白审查。
市规划局通过规定建设项目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的计算规则等,将城市规划管理标准进行量化和细化,把许多原本存在弹性空间的指标都“定死”,不仅杜绝了“说情”“商量”的空间,审批人员也能照“标”审批。
同样改变的还有市林业局的24项现场踏勘环节。这些环节原来没有明确的核查内容,全由踏勘人员“做主”,随意性很大。改革后,这24项现场踏勘被细分为81条具体标准清单,明确现场踏勘的人员和职责,大大压缩了自由裁量空间。
“举一反三”优化审批环节
建立全程台账 强化跟踪监督
规范行政审批是一项系统工程,哪些环节容易扯皮、哪些环节容易耽误时间、哪些环节仍存在自由裁量空间,也需要系统地梳理、解决。
对此,市发改委等全市14个涉及项目建设的部门均建立审批全程台账,从咨询开始就建立项目台账,详细记录收件、审核、补件、踏勘、审批等流程及遇到的问题。特别是重点项目审批上,针对倒排的节点,每个审批窗口建立一本台账,审批一旦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就启动全程登记,并将台账制度延伸到前期环节,记录委托中介情况、组织专家评审情况、要素补件次数等,做到审批全过程监督和服务。
建立台账的目的,就是在监督每个审批环节的同时,实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协调解决,并就共性问题开展整改,举一反三,不断压缩自由裁量空间,优化审批环节。
让问题中介“无立足之地”
规范中介管理 加强处罚力度
在项目建设中,设计、环评等环节常常需要中介机构介入。但由于当前中介市场膨胀迅速,中介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部分项目受问题中介影响,设计方案、环评编制达不到标准,项目进度一拖再拖。加强中介机构监管,亦成为行政审批提速增效的重要环节。
市环保局、住建局、发改委等部门陆续制定出台中介机构管理办法,从政策层面加大中介机构规范监督力度。其中,市环保局于2016年10月份出台加强环评中介管理办法以来,已经对44件环评中介编制报告质量进行通报,对承担白濑水库等2个项目环评编制的中介机构,因环评质量问题造成项目审批延误的行为进行通报批评。
另外,市住建局也研究制定了“1+9”规范建设领域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市发改委也正拟定中介管理办法,对问题中介机构“亮剑”“揭丑”,加大处罚力度,让其“无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