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杂志-闽商网讯(陈丽媛)在出行领域一向很执着的王兴,日前又将美团打车推向了台前。
此次,王兴改变了方向,与多家服务商联手,这个明显的转变能否为美团打车业务带来可观的效果?面对“半壁互联网江山都是美团的敌人”的局面,美团能否杀出一条血路?
上线“聚合模式”
日前,美团官方发布消息称,美团打车4月26日已经在上海、南京两地上线“聚合模式”。新模式侧重推动用户体验,不会涉及大额补贴。
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神州专车等主流出行服务商都接入了该模式,上海、南京两地美团用户可以登陆美团App一键呼叫多个不同平台的车辆,享受到不同品类的打车服务。
用户打开美团App后,进入打车服务入口,输入出行起始地址后,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神州专车等出行服务商都会出现在页面上,它们将提供多种类型的打车服务,诸如出租车、经济、舒适、商务、豪华等,品类、品牌、价格等信息也都一一显示,用户不仅能够同时呼叫多种车型,还能够预约用车,可以说给用户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便捷和选择。
目前该模式还在试水阶段,未来将在更多城市试点。以上海、南京为头阵,美团打车还将在可行的城市,与当地拥有合规资质的出行服务商合作,继续推行“聚合模式”,打开网约车市场。
美团打车负责人介绍说:“新模式下,美团打车作为平台连接优质运力和海量用户,把互联网平台在用户需求理解、场景智能识别、交易技术架构、大数据实时预测等方面的能力开放出来,在提升行业整体效率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的出行需求,提升消费者在美团平台一站式生活服务体验。”
基于对目前市场变化的评估和研究,美团在打车业务上做出了及时的调整,与出行行业伙伴优势互补,重新举起网约车的旗帜。
打车业务由来已久
外卖市场做得好好的美团,在2017年2月14日情人节当天,没有任何预告地在南京推出了打车服务,即美团打车,正式跨界网约出行。
用户可以在美团App里面打车,美团当时上线的打车业务并没有接入类似滴滴出行之类的第三方网约车公司,而是自己单独挑起出行大梁。截至2017年年底,美团打车在南京的十个月试行以来,日订单量突破10万单。
这,看似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然而在南京上线打车功能之后,美团并没有迅速向全国铺开,从中也能够看出美团打车发展的艰难,毕竟出行界中的“扛把子”滴滴出行并不是那么容易撼动的。
但王兴为什么还坚持做打车业务?他也给出了答案:一方面现有网约车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这是基于位置的服务,美团的业务特征很大是和位置相关的。
对出行市场,王兴一直虎视眈眈,如他所言“打车,美团是一定要做成的”。程维亦放话:“尔要战,便战!”
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就开启了。2018年3月,美团打车进入上海,依靠大额补贴抢占市场,却也因种种举措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在上海被罚了10万元。
不断地烧钱补贴,收获却寥寥,美团打车到此心也凉了一半,因而暂缓了步伐,也暂停了补贴。
停止高额补贴后,美团打车何去何从?或许这也是王兴如今转变发展思路的根源。
网约车还有“春天”?
中国庞大的人口需求支撑了出行需求,无疑网约车依旧还有抢夺和挖掘空间。
数据说明一切。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国内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3.30亿,较2017年底增加4337万,增长率为15.1%。网约专车或快车用户规模达3.33亿,增长率为40.9%,用户使用比例由30.6%提升至40.2%。另有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规模达681亿元,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19年全国网约车交易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预计2022年达5036亿元。
这也引得包括美团打车在内的一批批新竞争者入局。在网约车市场上与美团打车对抗的,首当其中的便是滴滴出行。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初,滴滴出行的日单量保持在2600万—2700万单之间。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全球及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滴滴出行以58.6%的渗透率位居各平台之首,远超其他网约车平台。
美团打车想要一枝独秀,似乎不是特别稳妥。
特别是美团打车依靠的还是补贴这条老路子。2017年,美团推出试点网约车服务令网约车司机成本由2016年的零增至2017年的2.933亿元,2018年网约车司机成本超44.6亿元。美团去年曾表态,基于目前的市场情况,预期不会进一步拓展美团打车项目。
足见,高额补贴成本让美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美团打车紧急刹车了。
因而美团打车开始曲线救国,而不是凭借自己的网约车平台硬抗。这次上线“聚合模式”,是美团打车改变的第一步,通过与其他网约车平台合作来打通出行市场,避免与滴滴出行正面相对,从而还能获得更多的流量。
看来,美团打车与多家服务商联合,利用外卖市场赚得的流量继续进军出行市场还是明智的。
当下的出行市场已不是从前那个“拼价格”的市场了,网约车平台要更加重视服务和安全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