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回首漫漫四十年从艺路,不变的是石振华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从舞蹈演员到福州歌舞剧院院长到国家一级导演,四十年来,他的头衔越来越多;从辽宁到福州,从深圳到杭州,四十年里,他的足迹跨越半个中国;从第一支双人舞《思亲曲》到全国第一届青运会开闭幕式创意策划、运行总监,四十年间,他创作的作品不计其数。
回首漫漫四十年从艺路,纵使时光改变沧桑世事,也没有改变他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艺术创作者
2015年10月27日,随着熊熊燃烧的圣火缓缓熄灭,首届青运会在福州落下帷幕,也为石振华和团队长达13个月的默默付出划上圆满句号。
青运会筹办力求节俭。主创团队严格执行“不请明星大腕”、“不奢华”和“不放焰火”的创作原则,主动缩减舞台灯光、音响声效和服装制作的整体投入,抛弃以往依赖高科技声光效的做法,从文体表演的创意与设计方案入手,从表演本体、体育本体上下功夫。
首届青运会开闭幕式文体表演的文化定位,不仅着眼于福州历史文化风貌的地域性特征,更着重展现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与青春圆梦的人文关怀。
“福州与台湾血浓于水的情感纽带让海峡两岸紧紧相连。”创作方案经过30余次修改,主创团队将“海峡” “海丝”和“青春”三大元素,作为表现地域特色又突显中国文化品质的创作依据。
长达数月涉及上万人的排练工作,也是艺术生产中艰苦卓绝的系统工程。排练期间,福建遭遇两次强台风侵袭,危及了七个场地的排练时间与流程安排,许多排练设施甚至被台风一扫而空。
石振华带领的运行团队,既要担纲文体表演工作的整体运行、完成编创工作,还要安置表演场地调试、整合表演所有物料运输,解决后勤基本保障的阻滞。
首届青运会是建国以来福建承办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体育盛会。石振华笑称,在接到全国青运会开闭幕式创意策划、运行总监的艰巨任务时,身体里就有两痛:一是东道主若失去筹办青运会开闭幕式文体表演的良机,心痛!二是想到所承担的压力和责任,肝痛![page]
文艺管理者
唇亡齿寒,“演员和观众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作为剧院院长,石振华更是一位“精于艺、明于理”的艺术管理者。
他十分强调剧院演员的自我约束力,尤其重视主要演员的职业道德。在他看来,剧院的集体声誉倘若被文化市场的飞短流长摧毁,演职人员的艺术生涯也将戛然而止。他也认为,歌舞剧院与其它企事业单位的职业操守不尽相同,无须对演员所有的社会活动求全责备。
艺术管理不同于其它行政管理,既要因人而异地挖掘演员身上的艺术特性,也要结合演出市场的运行机制,弹性化地安排演职员们的工作时间。
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福州歌舞剧院演员依据演艺水平划分级别,按照级别设定演出出场费,结合可量化的演出场次和节目数量设立累计绩效工资的收入结构。
1989 年,石振华作为福州市引进文艺人才进入福州歌舞剧院工作时,剧院处于急需艺术生产、艺术管理及人才队伍全面整合的建设状态。
各方支持下,剧院和福州市文教职专合作开设舞蹈演员班,培养出福州歌舞剧院第一批舞蹈演员。后来,北京舞蹈学院为剧院定向培养舞蹈演员。姚晨、孙菲菲等影视明星都是从北京舞蹈学院福州班脱颖而出。
2002 年,石振华前往深圳攻读 MBA,后又回到福州歌舞剧院主持工作。在外研学期间,他边向文化旅游演艺市场学习,边进行艺术管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管理经验。
这位崇德尚艺的文艺工作者,获得了中华艺术家学会授予的“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以及全国、省市级的荣誉和嘉奖。
艺海扬帆者
“蓄之久者发之雄,思之熟者行必达”。思考与内省、勤奋与执着的奋斗精神召唤他在艺术海洋中扬帆远航。
四十多年来,他的足迹跨越大半个中国,对于舞台人物的形象塑造,有着匠心独运的艺术特点。四十多年里,他也独钟于人类命运多舛的生命礼赞,还以别出机杼的艺术架构,追逐鬼斧神工般的艺术境地。
《思亲曲》与《已是满月时》的舞蹈创作中,故土难离的愁绪延宕起让人们寝食难安的涟漪。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潮涌马江》浓墨重彩地描摹了中法海上之战,以一曲壮烈悲歌化作碧血千秋,铭记为国捐躯的亡灵。大型音舞诗集《闽都赋》更是以闽都这座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为蓝本,史海钩沉般地追溯福州作为“有福之州、东海宝地”的陈年流沙。
回顾多年创作路,石振华笑言艺术创作灵感得益于年幼时广泛涉猎文学艺术。至今,他仍保持着求知的初心,每每触及文学、音乐、舞蹈、书法和摄影等领域的艺术创作,仍秉承“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心态,四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
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他总是独辟蹊径地寻找着崭新的民族语言,以一颗炽烈的心,撼动着具有神州旷世、八闽文化、闽都文化属性的艺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