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创建的福耀玻璃,从一开始就以“为汽车玻璃专业供应商树立典范”为己任,立志为中国人做出属于自己的玻璃。
在发展过程中,福耀玻璃经历了从创业时的稚嫩走向成熟,从多元发展走向专业,从地方走向全球的过程,助推中国在全球汽车玻璃行业的崛起。
正因为专注于主业,如今,福耀玻璃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商,并向着“世界第一”冲刺。
承包乡镇企业
曹德旺很低调,走进公众视线是因为河仁基金会的创办,这个基金会的名字正取自其父亲。
曹河仁曾经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货股东之一,因彼时时局动荡,夫妇二人决定迁回老家福建福清,一个靠海的城市。
离开上海时,全家人乘坐邮轮,财产则放在另一条运输船上。回到福清后,放在运输船上的家当却迟迟没有运到,最后得到消息,船沉了。
就这样,原本富裕的曹家顿时变得一贫如洗。
也正因为如此,1946年出生的曹德旺,9岁才上学,14岁被迫辍学在家放牛,之后还在街头倒过烟丝、贩过水果、拉过板车、修过自行车。
其间艰辛,只有亲历者才知。
比如,做水果生意时,曹德旺每天凌晨3点多就出发,从家骑自行车赶到福清县城时天刚放亮,然后等果农来了开始进货。货比三家,讨价还价是常有的事。一切办妥之后往往已到中午,为了省钱,他通常就地煮饭。
吃完饭后,顶着炎炎烈日,曹德旺用自行车驮上300斤重的水果往回赶,感觉就像在火里穿行,回到自家所在的高山公社已是下午4点,等把300斤水果再批发给商贩后已是6点。通常到家吃完饭差不多就晚上八九点了,考虑到第二天还得赶早,他基本饭后就睡觉。
如此下来,他每天赚取的差价约为两元,这是一家人生计所在。
22岁那年,曹德旺结婚了,背负了几百元的债务。在那个年代,几百元钱已经是个不小的数字。
为了还钱,他种起了白木耳,运到邻近的江西卖。第一次卖了100多元,第二次则卖了200多元,而当时一般人种地一年才收入100多元,这让曹德旺非常兴奋。
第三次他想做笔大单,结果到江西鹰潭后货被扣押。他清楚地记得,江西老表人很好,叫他回去开一张证明,证明这些东西是集体的,就把货还给他。
但回来后他发现开不了证明,就这样,曹德旺第三笔生意亏得一塌糊涂。为了还债,他把老婆的嫁妆全卖了。
没了做生意的本金,曹德旺去水库工地拉起了板车,还去食堂打过杂。
几年之后,机遇再次来临。1972年,曹德旺帮农村推销树苗,赚100元可以抽成20元。到1975年,他居然攒下了5万元,这相当于现在一两千万元。
1976年,曹德旺所在的福清高山镇创办了一家乡镇企业,即高山异形玻璃厂(福耀集团前身)。
曹德旺在这家玻璃厂做起了业务员,工作是推销人称“大陆货”的水表玻璃。然而,这家乡镇企业经营很不理想,连年亏损。
1983年10月,曹德旺承包了这家工厂,内抓生产,外联市场,当年居然赚了20万元。“工厂设备投资了六七年,已经非常破旧,我让工人三班倒,设备不停。设备摊销下去了,量上来了,当然被我赚到了。”回想起这些,曹德旺憨憨地笑了。
首个做汽车玻璃
高山异形玻璃厂做的是水表玻璃,曹德旺后来又怎么做起了汽车玻璃?
故事同样颇具戏剧性。1984年前后,曹德旺到武夷山游玩,给母亲买了根拐杖,抡起来往肩上扛的时候,开日本车的司机训他:“你小心点,不要把我的玻璃碰碎了,几千块钱一块呢。”
曹德旺是做水表玻璃的,当然熟悉玻璃行情,他看那块汽车玻璃也就50到100元,怎么司机说值几千元钱呢?
他决定摸清情况,结果出乎意料,市场价确实上千元。因这种玻璃国内生产不了,需从日本进口,价格全是人家说了算。
血气方刚的他非常气愤,当然,他也看到了商机。
1985年,高山异形玻璃厂进入汽车玻璃领域,这也是第一个进入此行业的中国企业,也由此改变了中国汽车玻璃市场由国外品牌垄断的历史。
两年后,曹德旺将工厂从偏僻的高山镇搬到福清。也就在那一年,曹德旺联合11个股东集资627万元,成立了福耀玻璃有限公司。
为了突破日本公司的技术壁垒,曹德旺花巨资从芬兰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同时,在全国范围高薪聘请技术人才进行攻关,终于研制出汽车专用玻璃。
成本不到200元,售价2000元,9倍的利润还是比市场上的日本货便宜很多,福耀的产品因此供不应求。
此后,福耀玻璃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短暂的多元化
短短几年,福耀玻璃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
在福耀玻璃快速发展过程中,曹德旺也面临过诱惑,经历了短暂的多元化。
上世纪90年代前期,当时的福耀除了汽车玻璃主业外,还涉足房地产、装修工程、证券等领域。那时,从公司领导到福耀员工都觉得,福耀已经走过了几年光辉灿烂的历程,是时候步入一个新的征程,全力向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迈进。
此时的福耀以其自有的速度大步横向扩张,但很快就遇到了难题。1993年,国家实施第一次宏观调控,原本求企业借钱买地的银行却抽掉银根,市场需求也因政策冷却。“工厂赚的还不够付那边的利息”,布局的失力,使福耀陷入危机。
曹德旺因此陷入深思,手中的香烟一根接一根地燃烧着:自己究竟该不该专心经营玻璃厂?是不是应该把福耀的副业剥离开来?专营玻璃又如何从当时的数千家玻璃厂中突围?这些问题不停盘旋在他的脑海中。
直到有一次,在美国福特汽车博物馆,曹德旺找到了布局的答案。
他发现,100年前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有些相似。当时美国有5万家汽车厂在竞争,而如今,只剩下3家瓜分所有市场,至于能够存活下来的汽车玻璃公司,历史都超过百年,这些公司都是靠专心于一件事而成为最后的霸主。
与此同时,新加坡交易所的一位专业人士在拜访曹德旺时,听闻福耀发展境况后建言:“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大公司一般都以专业化经营为主,买福耀玻璃的人,未必会买你的房子。”
曹德旺这时更加坚定了走专业化的路线,“多元化是一个误区,一个人的经验有限,精力有限,资金能力有限,对企业管理的能力有限……多元化失败,其实就是不务正业。”
1994年,福耀转让了对房地产公司和装饰公司的投资,1995年又收回了南方证券的投资,所得资金全部投入福建万达汽车玻璃有限公司的建设。从此,曹德旺从多元化回归专业化,专心致志做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