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记者刘书艳
1978年生的许志华加入匹克已经14年了,这14年恰好是匹克集团的一次重生。
2001年,从四川大学毕业的许志华回到了父亲经营多年的鞋厂,那时,整个匹克集团都处在尴尬的位置。2002年,匹克签下在央视投放300万元广告的合同,临近付款,才发现公司根本无法抽调出那么多现金。这样的窘境,是匹克的创始人--许志华的父亲许景南没想到的。如果时光再倒回10年,1991年,许景南大手笔赞助了雄霸国内篮坛多年的八一篮球队,许景南与他创办的匹克彼时达到了声望的高点。
2015年初,匹克全美旗舰店在美国洛杉矶西好莱坞梅尔罗斯大街开业,正在美国访问的福建省省长苏树林与匹克集团年轻的CEO许志华一起为新店剪彩。
与此同时,匹克2014年财报全线飘红,其中盈利能力达到了最近3年的最佳水准:201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增长8.7%至28.4亿元,其中海外市场营业收入劲升22.5%至6.5亿元,占总营业额的23%。比业绩增长更受人关注的是,匹克的盈利能力全面提升。
匹克的发展走出了"V"形轨迹,两代人正书写着一段传承故事,许志华作为"富二代"群体的一个典型,可以自信地对父辈说:"I can play。"
回归
父亲需要帮手,许志华回归家族企业,但他面对的困难比想象中的还要大。身经商海的父亲并没有直接让他接手整个匹克公司,而是让他先从基层开始磨练。那时匹克正处于发展的低谷,以普通员工的身份在各个门店奔波了一年多的许志华,很快发现了公司发展的瓶颈。尽管匹克是中国最早的体育品牌之一,产品质量和设计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但当时公司的品牌建设与国际品牌有着不小的差距。
2003年,许志华正式回到匹克公司总部担任副总经理一职,主管集团公司市场营销、品牌推广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
许志华热爱打篮球,他最讨厌那些不积极跑动,只知道大喊大叫的队员。另外,在放假的时候,匹克的篮球队有时会和其他企业打比赛,许志华的要求是绝对不能请外援,即便对手用外援,自己也不请。从篮球场上的作风,能看出许志华的性格——求真、务实。
匹克在团队建设上主张内部提拔人才,很少用空降兵。对人才的要求是“团结、求实、高效、创新”,而团结、求实都是对人品的要求。匹克就是用高性价比的人才,组建高性价比的团队,创造高性价比的产品,渐渐的凝聚成一种企业的文化和家族的气质。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组织内部僵化,利益关系盘根错节的情况。许景南深知这点,许志华更是对此深恶痛绝。他下决心改变,开始更新管理层,甚至萌生过让大学宿舍同学帮着组建新团队的念头;他开始整顿经销商队伍,在一次扫街式的巡店过程中,许志华果断地将广东省的经销权交给一个初出茅庐只有20万元启动资金的年轻人,几年后,后者成为匹克最大的经销商。
许志华自有一套自己的人才观:“我们的企业必须着眼未来,大力培训员工,构建企业人才培养增值机制,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他深入到各重点高校,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校毕业生,并通过一定时期的市场一线锻炼,建立企业发展的“精英人才储备库”,为企业高速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可用之才。此外,公司还成立了“匹克商学院”,从营销、生产技术、对外贸易等各方面对员工进行专业化的职能培训。
用国际资源培养国际品牌
与NBA合作,把匹克打造成国际品牌应该是许志华最得意之作。
2003年,随着国内运动品牌相继走向市场,几十家大大小小运动品牌清一色地玩起“名牌”策略,广告如春笋般冒出电视屏幕,体育明星、影星、歌星,乱人眼,少有人能清楚谁代言谁,也没人特别注意夹杂其中的匹克。就是这一年,匹克费尽气力与中国篮协谈下了“CBA战略合作伙伴”的协定,没料到合约未到期,安踏杀了进来,掠走CBA联赛唯一指定装备赞助商的冠名权。
国内市场被瓜分殆尽,赞助费水涨船高,许志华期望能寻求一种不同于其他品牌的营销方式。2005年,匹克赞助在塞浦路斯举办的欧洲全明星赛,在这里许志华茅塞顿开。这是一场在比赛水平、拉拉队表演、赛场氛围等方面都不逊于NBA的世界顶尖篮球赛事,但匹克仅用1.5万美元就成为塞浦路斯国家篮球队运动装备的供应商——它的赞助付出还不抵国内甲B赞助级别费用。于是匹克又先后赞助了欧洲篮球全明星赛、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澳大利亚国家队。许志华意识到:“竞争对手虽然垄断了国内顶级赛事和运动员,大量的国际赛事资源其实中国品牌并未涉足,这里有巨大的空间。”
许志华表示:“之所以会制定国际化战略,是因为国内众多运动品牌兴起,国内市场已经近乎饱和,而国际市场还存在着巨大的需求,如果不把眼光拉长到国际市场,匹克将很难再取得长足的发展,我的国际化战略并不是要放弃中国这个市场,而是将市场放宽到全世界,而中国市场只是作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这并不会影响到我们匹克在中国的发展,反而是用国际化推动了匹克在中国土地上的继续发展。”
在许志华带头的规划下,2005年开始,匹克正式启动品牌国际化战略,陆续赞助美国NBA休斯敦火箭队、雄鹿队主场,以及欧洲全明星赛、斯杯、钻石杯、澳大利亚国家男女篮球队等多项国际赛事和运动队,还与NBA官方市场结成合作伙伴,成功在全球树立起中国体育品牌的国际形象。
如今的许志华,拜访过80%的NBA球员经纪人,对NBA球员奇特的脚掌如数家珍,成为NBA总裁大卫·斯特恩的座上宾。而更为重要的是,许志华已经深谙NBA的运作规则,这其实也是企业的国际运作规则,为匹克进军海外市场储备了宝贵的经验。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匹克不仅成为服装行业唯一一家场外志愿者合作伙伴,还赞助了伊拉克、塞浦路斯、黎巴嫩3个国家的奥运代表团,将品牌国际化元素融入到奥运营销中去。奥运会结束,匹克与奥运男篮冠军美国梦八队队长基德成功签约,成为奥运后体坛关注的焦点之一,并且促成后面签约NBA球员一发不可收拾的品牌壮举,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一次性签约5位NBA球员的中国体育品牌。
2008年12月22日,NBA相关官员与中国匹克在新泽西网队新闻发布厅联合宣布,双方将进一步深入合作,共同推进NBA与中国篮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009年3月,匹克成为FIBA亚洲区的合作伙伴,至2011年,匹克升级成为FIBA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匹克先后签约帕克、巴蒂尔、希尔、兰德里等20多位NBA球星,并与NBA的知名队伍——热火、火箭、马刺等建立了赞助与合作关系,为匹克国际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背书。
同时,丰富的国际体育资源也为匹克战略性推展国际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2012年2月,匹克在美国洛杉矶的两家直营店开张营业,借助美国市场这一国际消费风向标,向国际市场发出积极的讯号。
专注于产品专业化
在许志华的带领下,匹克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命”,执行“品牌专业化、产品系列化”的经营策略,进行一系列的企业改革。品牌形象得到迅速提升,同时,许志华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品牌除了文化的灵魂,还需要有产品与技术的灵魂,要与海外军团展开高端体育用品争夺战,‘高品质’是不可或缺的有利武器。”
篮球是匹克的核心品类,在匹克20余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匹克一直在篮球领域深耕细作。在产品上匹克一直强化科技研发和设计。
科技创新在今天已经成了运动装备行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得其道者崛起,失其道者衰败。而今,匹克产品的科技体系在创新中不断的丰富与完善。目前匹克在北京、广州、泉州和美国洛杉矶拥有4个运动鞋服研发中心,聘请了200多名国内外研发设计人才一齐致力于提升产品设计与创新。
在一代企业家眼里,自己的子女一般年少轻狂,不务实。但实际上,一代企业家的成长环境更不规范,更鼓励机会主义。相比较而言,在如今竞争激烈、信息透明的社会,受到系统化教育的二代企业家更可能在细分领域里精耕细作,以一种务实的心态承担着家族的使命。
最近几年,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给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以及运动鞋市场的萎缩,使得匹克也面临着危机,许志华并不回避,也没有表现出过分的担忧。“匹克也在做调整,这几年是行业的整合期,这不是坏事,把不该有的产能淘汰出去之后,行业才会进步。我从来不担心这个行业会死掉,因为不会有人不穿鞋子去打篮球。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百姓(603883,股吧)生活水平的提高。运动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需求只会增长,不会下降。危机危机,有‘危’才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