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闽商头条事件记录

闽商陈孟朝:出奇制胜 在湖北掘金石材业_闽商网

发布时间:2015-03-21 阅读量:2449
陈孟朝
图为:闽商陈孟朝对石材产业有着深刻的了解

  文图/本报记者朱安璋 通讯员黄斐炜

  大山,是阻碍,也是财富。从福建东部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陈孟朝,打小就明白“靠山吃山”的朴素道理。

  1990年前后,只有十几岁的他,就开始跟着父辈采石开矿,将冰冷的石头变成石材运出大山。十年后,他把石材卖到武汉市场,并在盛产石材的湖北麻城开了建筑石材加工厂。

  在竞争激烈的建材市场,如何出奇制胜?睿智的陈孟朝想出一招:将楼宇照明与冰冷的外墙石材集纳整合,钱途豁然开朗。

  靠山吃山 山里娃开石材厂

  陈孟朝出生在福建东部的罗源县,少年时代,他就展露出自己的商业天赋。

  罗源县地处鹫峰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地势自西而东,高低起伏,西北部山区有着丰富的“两石”(花岗岩、叶蜡石)资源。所谓靠山吃山,改革开放伊始,陈孟朝家乡的山间便不时响起隆隆的开山声。最红火的2009年,全县有大大小小的石材厂455个。

  1990年,只有十几岁的陈孟朝,就开始跟着家人采石开矿,为当地石材厂做原料供应。那时,人们对技术和产业的了解渠道,没有当今这么便捷,陈孟朝细心观察和学习如何生产石材,如何建立石材厂。大约三年的时间,他终于摸到了门路。

  等到有了一定资金积累,陈孟朝开始不满足于做一个供应商,他要办自己的石材厂。“1993年,我和两个朋友一起投资22.5万元,在老家罗源建了一家石材厂。”时隔多年,陈孟朝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初创业时的情形。这也成为他迈上企业化道路的第一步,三人分工明确,两个合伙人分别负责生产和管理,陈孟朝则负责销售。

  如今,石材产业已是罗源县的支柱产业,年产值数十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0%,相关从业人员近10万人。但在当时,陈孟朝算得上是赶上当地石材开发第一波浪潮的人。

  初出茅庐,农家子弟出身的陈孟朝,没有任何资源和关系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1993年跑业务很难,当时交通不发达,我们一般都是跟车送货,从罗源到温州货车要开一天一夜。我们没有固定的客户资源,只能一家家送样品,慢慢与客户建立联系。生意谈成后,一车货过去,客户一般先付50%的货款。所以到了年底,客户欠款就积累了不小的数额,为了收欠几乎每年都是腊月二十六以后才能回家过年。”陈孟朝回忆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后的四年里,陈孟朝的石材厂产品销到了全国各地。

  创业 门槛无高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自己拥有的资源入手,做自己最熟悉的事,可以降低创业难度。

  走出福建 异地开厂丰富产品

  长期在销售一线,陈孟朝对市场的变化相当敏感。

  他发现,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对建筑石材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单一的品种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

  陈孟朝敏锐地意识到商机来了,“福建老家的石材厂加工的产品较单一,为了丰富产品线,我去了江西投资建厂”。

  1997年,陈孟朝到江西井冈山办厂,第二年投产,生产的是与之前不同的几款建筑外墙石材,果不其然,新产品立刻成为市场的宠儿,他又一次扼住了市场的关窍。

  2001年,陈孟朝在武汉成立了一家石材销售公司——武汉富盛达石材有限公司,这正是他布设销售网络的重要一步,并由此结缘湖北。

  位于大别山南麓的麻城,拥有丰富的花岗石资源,也是有名的“花岗石之乡”,以“麻城白”为代表的石材很受客户欢迎。不过,直到2002年,麻城的石材加工业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当年,第一批前来投资石材业的商人几乎全部来自福建,陈孟朝便是其中之一。

  2002年,陈孟朝前往麻城各区县考察,最终选定了麻城市作为投资主战场。2003年,湖北盛达石材有限公司落户麻城,总投资8000多万元,是麻城最具实力的花岗岩开采、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石材企业,销售网络遍及上海、江苏、湖南等地。

  如今,麻城的石材产业已经成了气候,作为最早一批进驻麻城的石材企业老板,陈孟朝的领头雁作用功不可没,带动了一大批福建老乡来投资。

  客户需求就意味着商机。对大多数创业者来说,无需费心费力去创造需求,谁最先满足了客户需求,谁就抢得了财富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