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闽商头条事件记录

禹洲地产陈锡清:二十年执著书写地产人生_闽商网

发布时间:2015-03-19 阅读量:2556
陈锡清
陈锡清 禹洲地产(泉州)有限公司总经理

  □商报记者 苏田田 庄燕/文 张九强/图

  /人物印象/

  二十年,在“专注”中勇往前行

  在当今的泉州房地产界,与深思熟虑的老将们相比,他的率性来得更加亲切自然。除了感受到他儒雅的风度和为人处世的和善之外,也深刻感受到这位高级职业经理人对地产行业的细致、严谨和踏实。他,就是禹洲地产(泉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锡清。

  初识陈锡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气质儒雅,谦逊和善,似乎与地产圈的激烈拼杀绝缘,与世无争。虽已到不惑之年,但陈锡清看起来犹如30岁出头,岁月并没有在他的脸上留下太多痕迹。或许,这些都和他推崇与喜爱的“儒释道”思想有一定的关系。每当你跟他谈到某个话题,你总能感觉到他不仅思维敏捷而且内涵丰富。在专访中,陈锡清从个人讲到禹洲地产,再从项目讲到市场,从“昨天”讲到“今天”,娓娓道出他所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一幕又一幕故事。

  二十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么?二十年后的今天,你又会在做什么?对于陈锡清来说,二十年却在做着同一件事,一件看似渺小却足以成就人生的事。从最初的现场施工到如今的区域总经理,从业20年,陈锡清把自己最黄金的工作生命,都奉献给了房地产行业。有舍才有得,砍掉细枝末节和多余的野心,你就会发现,专心地做一件正事,要胜过马马虎虎地做一堆傻事。坚持登一座山峰的人,一定会到达顶峰。一辈子坚持只做一件事的人,一定会成功,并且会成为一个强者,一个佼佼者。

  在书写商海篇章之余,陈锡清沉淀的犹如一杯香醇的陈酿美酒,那是对自己20年摸爬滚打的总结,也是对自身人格魅力的撰写,每一次华丽的转身都叠合出了一本丰厚的记忆,对于记忆的诠释,我们称之为,儒雅。

  只有专注,才有专业;只有专业,才能取胜。这就是陈锡清,在“专注”中勇往直前。

  /人物对话/

  商报记者:你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

  陈锡清:喜欢运动,爬爬山、打打球。特别喜欢国学,大多时候自己钻研,偶尔参加一些讲座,交流学习感悟。学习国学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读经书一丈”,学习国学可以让你触类旁通,全面地看问题,让你很快地调整心态,保持身心愉悦。35岁之前的面貌是父母给的,35岁之后的面貌就是靠自己修身养性。学习国学是我养生的一种方式,道法自然,不要违背自然规律,把内心调整到与大自然的步调一致,就可以做到很好的养生。

  商报记者:谈一谈你在禹洲地产任职的感受?

  陈锡清:禹洲是一个大家庭,在这里工作感到非常温暖。禹洲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经过21年的浴火锤炼,禹洲形成了“立足海西,建树中国”的发展战略,是一家拥有40家子公司的集团企业,在厦门、福州、泉州、香港、上海、合肥、天津、北京、新加坡等地均设有分支机构,业务领域包括大型城市综合体、高端公寓、别墅、写字楼、酒店等。在禹洲,可以找到个人才能和人生理想的平衡。

  商报记者:你认为今年房地产市场会如何发展?

  陈锡清: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发出了与2014年截然不同的基调,今年的主基调是“维稳”。现在房地产市场已经从“抑制投机”转向“支持自住和改善型住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已成为新常态,未来市场发展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财富故事/

  深耕地产 二十年执著追求

  1995年,土木工程系毕业的陈锡清就进入了房地产行业,从现场施工一线做起,用陈锡清的话说“干的都是实打实的事”。

  细心观察,勇于实践,他身上有着实干派特有的专业素养——重视事物本质、敏锐了解消费需求的能力。回忆起那段刚出道的时光,陈锡清感悟到,“年轻就该多点拼劲,多些奋斗。”

  2004年,陈锡清开始离开基层,担任泉州嘉信茂广场工程部经理。随后2007年,进入海西投资有限公司,“从刚入行的一线施工到后来进入房地产行业,技术、成本、营销等等,房地产的各个方面我都涉及,这些经历令我对于房地产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

  人生果敢的舍弃往往是基于对过去和现状的失望或者不安,需要的勇气大过现实的压力;而对未来的选择,除去命运的垂青,还有对目标的明确与执著,以及超乎常人的判断。 2009年中骏置业控股海西投资后,陈锡清成为中骏置业的工程总监,2011年又升任中骏置业南安分公司总经理。

  2014年9月,陈锡清毅然加入禹洲地产的大家庭,当然,他仍然看好房产业发展的前景,认为中国房地产的格局尚未最后确定。

  身为泉港人,陈锡清对于泉州的感情也是很深厚的,作为一个见证了泉州二十多年房地产业的发展的人物,陈锡清表示:“我们见证了整个泉州房地产市场的各个阶段,从初级到目前相对成熟的各个阶段,也非常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发商加入泉州,对整个泉州房地产产品和品质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