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W_6P02v_83Cg7fH1hnTMCg

8月19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相关部门
介绍了福建省“十四五”期间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情况
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促进公平竞争条例、营商环境创新改革行动计划等法规政策,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无证明省份建设”等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评估蝉联全国第一,营商环境总体满意率连续4年超85%。
以县域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9个城乡融合试点和10个城镇化潜力地区试点扎实推进,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8个百分点。
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累计争取35家中央和国家部委、金融机构制定实施33份配套政策文件,省级层面推出4批62条促进闽台融合政策措施。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三明市获批全国唯一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实现乡镇和一二三产业全覆盖,福建牵头制定的科技特派员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部署开展优先抓好民生领域改革专项行动,推动实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增收、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8个领域37项重点改革项目。
发布会上
相关部门和地市
还就以下问题作出解答
↓↓↓
近年来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
去年以来,海丝中央法务区新引入法律服务机构(项目)300多个,目前业务网络已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全国首创发布《自贸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厦门仲裁委被最高人民法院纳入“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解决机制仲裁机构名单。引入海上丝路仲裁中心,新建厦门国际仲裁院、金砖国际仲裁中心等服务机构。
截至目前,已有来自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营主体、法务机构到访,有效拓展了福建省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在法律服务领域的合作。
福建在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
累计推出创新举措647项,其中全国首创289项;35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9项试点经验列入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全国改革范本,厦门跨境贸易指标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估中连续两年获评标杆。
在全国率先引进具有示范效应的台资项目30多个,对台跨境电商直购出口货值占大陆比重超90%,平潭片区设立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两岸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中心。
福建自贸试验区以占全省不到千分之一的面积,引进全省四分之一的外资企业,贡献全省六分之一外贸进出口额。
集体林权制度“三多”改革试点取得的成效
率先从省级层面推动林下经济不动产登记,率先探索完善林权资产折资量化的林票运行机制,不断促进资源增长、林权增益、林农增收。
引导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立体精致经营、主体复合经营、三产链接经营,推进森林全周期经营和产业全链条发展,2024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812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连续三年获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案例被中央党校列入中青班教学课程,林木采伐改革等13项经验被纳入《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白皮书,“三多”改革试点工作获评2024年福建省改革优秀案例。
泉州在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8.9%,高新企业数从“十四五”初期的1037家增长到目前的3122家。
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增至5个、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商标注册突破80万件、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在全省率先推出“技改贷”配套贴息政策,九成以上规上工业企业都进行了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规模连续5年位居全省首位。
“十四五”以来,泉州市统筹推进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普惠金融等与民营经济相关的“国字号”试点示范20余项。
率先开展“无证明城市”试点建设,迭代推出12批137条便民利企举措,撬动民间项目投资“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16.8%;目前泉州市经营主体已经突破169万户。
南平在打通“两山”转化路径方面的创新做法和主要成效
创新“生态体检”和“巡山交树”“巡河交水”机制,林长制3次获国家级激励表扬,河湖长制考核连续2年全省第一。
创新“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下空间流转等机制,连续3年跻身中国“绿都”前三。首创森林“三改”技术措施,精准提升345万亩森林质量,居全省前列。
肉鸡全产业链产值达900亿元,茶、竹全产业链产值均超500亿元。
宁德围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作出的探索和实践
聚焦做强特色农产品,“福鼎白茶”“古田银耳”等品牌价值居全国前列,2024年“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规模突破2500亿元。
将山海风光与传统村落、畲村畲寨、非遗技艺等元素相融合,打造沿滨海岸线、沿交通干线、重点景区周边等乡村旅游IP。
接续出台支持少数民族乡村、老区基点行政村、海岛乡村振兴等一揽子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并创新推行强村共富“八法”、乡村职业经理人试点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下降到1.76。
编辑:沈冬妮
审核:张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