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坚持一手抓“双防”严把“五道关口”,一手促“六稳”深化“五比五晒”,有力推动工业企业有序错峰安全复工复产,着力化解企业资金难、用工难、物流难、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难、市场开拓难等突出问题,促进全市工业企业疫情防控和保障生产“两不误”,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截至2月18日,全市规上1694家工业企业中已复工1280家,产值恢复率超七成。
政策帮扶促复工
制定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关于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十二条措施的通知》等各类政策,整合政策资源帮助中小微企业稳信心、渡难关;并通过企业微信群、融媒体、政银企对接会、e三明等平台,加强政策解读,力求政策宣传全覆盖、企业知晓百分百。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8家企业争取到春节短周期直购电约1.82亿度,预计减少用电成本约2100万元,正积极争取全省新增春节短周期3亿千瓦时电量额度;开辟绿色通道为企业延长补办变压器暂停手续,并退还已收取的基本电费;第一时间指导汇天生物、普诺维等7家企业扩能、转产防疫物资项目申报省级重点技改项目,争取省上零门槛将项目纳入项目库;全面落实市级扶持工业企业“两节”期间稳定生产运行的相关措施,预计一季度全市有8家企业享受用电奖励、金额约500万元。
督促指导促复工
制定出台《切实做好疫情期间企业复工复产有关工作的通知》《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流程要求》等文件规定,督促指导各县(市、区)严格按照流程、对照《工业企业员工健康防护手册》要求,制定复工复产预案、逐员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全面防控,建立日报跟踪制度。
坚持保障民生企业、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关联企业“三优先”原则,督促企业强化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和复工承诺报备,加强全面防控,稳妥有序组织复工复产、能复尽复。
2月17日,为进一步督促各县(市、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市委组织市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成立12个指导组沉到一线入企业进项目,积极推动各类企业和项目有力有序有效复工复产,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破解难题促复工
针对防疫物资缺乏问题,提前摸清企业口罩、手持测温仪、消杀用品等物资单周、每月需求量,安排专人赴福州、漳州、厦门等地领取采购防疫物资。
截至2月18日,累计调拨采购各类口罩约300万个、各类防护服约1.6万套、各类消杀用品等物资保障企业复工需求;已累计发放53万个口罩到县(市、区),专门用于企业复工。
针对员工返岗受阻问题,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节后复产复工入明返岗人员群体运输的通知》,建立入明返岗人员管理联动机制,统筹做好入明返岗人员接驳,做到人员安全及时到企、到岗。
同时,落实稳岗奖补,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预计可返还失业保险保费1000万元以上;对疫情防控期间提供民生保障的企业员工,人社部门已申报就业奖补854万元,预计全市奖补超1000万元以上。
针对资金短缺问题,2月12日举办“应对疫情共渡难关”专场政银企对接会,共收集113家企业资金需求110余亿元,有20家企业现场签约,获得贷款28.9亿元;同时,帮助工业企业协调贷款展期7946万元,减免利息58万元。
针对原辅材料运输问题,制定出台《关于做好科学防控保障畅通的紧急通知》,协调帮助三钢、青山纸业等企业解决石灰石原辅材料运输问题,为企业平稳生产提供保障,截至目前已协调畅通运输2236车次。
生产自救促复工
在积极争取调拨、抢运防疫物资的同时,组建工作专班,转型转产一批企业生产防疫物资,全力保障口罩、消杀类产品等物资供应。
在口罩生产方面,全力推动三钢劳服与汇天药业合作口罩生产线抓紧建设,三钢劳服公司与汇天药业合作口罩生产线即将完成洁净车间整修,已订购3000万只口罩生产原料,产品名称确定为日常防护型口罩,计划月底前投产15万只、3月初达产。沙县康尔佳公司口罩生产线累计完成60余件技改部件加工,其中普诺维切刀辊模和压花辊模已到货;5吨外层无纺布、1吨中间层无纺布、5吨内层无纺布已到货,预计2月底投产、日产能20万只。
在消杀类产品生产方面,积极协调市卫健委开设绿色通道,及时帮助4家获得消毒产品生产卫生许可证的企业通过备案;协调省工信厅解决生产企业的原料、包装材料供应问题,累计帮助采购各种型号消毒剂瓶子42万个、喷口33万个,支持企业满负荷生产。截至目前,我市已复产的4家消杀剂企业84消毒液日产能达3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