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国里著名的呤唱: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
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
杨丽萍老师就是“歇不得”的女人。
杨丽萍老师的舞,美如孔雀;
生活,也如同孔雀般精致。
外界对她有诸多猜测,但最关心的还是她的作品。
前段时间,有不少舞迷在澳洲、欧洲、上海艺术节都发现了杨老师的身影,她依然是格外的耀眼和个性。如此忙碌之余,杨老师到底在筹备什么作品?
全新力作,以海为媒
《平潭映象》重唤“海丝情怀”
《平潭映象》是杨老师导演的第八部大型舞台剧作品,首部海洋性题材超民俗作品,也是杨老师针对福建文化背景所导演的唯一一部作品。
大海,是平潭的生命。
平潭并不年轻,拥有七千多年的海洋文明史,福建海洋文明或从这里启航。作为海丝建设核心区,平潭的文化补充串联起了一个国家的历史脉络,起起伏伏,兴亡盛衰,自是有道不尽的故事与评说。
壳丘头遗址的发现把平潭乃至福建的历史推证到新石器时代,壳丘头先民身驮贝齿瓦罐,手持贝耜、石锛,划着独木舟漂洋过海来到海坛岛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这个四面环海的孤岛上,平潭先民“以海为田”,“与海共舞”。
平潭岛,史料记载称“海中旧有三山之目,澎湖其一尔。东则海坛,西则南澳,并为险要。”作为自古以来的海上要塞,“平潭岛”与“海上丝绸之路”以海为媒,在过去千百年的岁月中,早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辉煌的海上历史,让平潭备受瞩目。而今,这个特殊的岛屿被赋予重要的使命——寻梦“丝路”,面向台湾、放眼全球,向着大海再出发。
如此丰厚而迷人的文化沉淀和历史内涵,自是吸引了杨老师“孔雀公主东岚飞”,不远千里,来到平潭采风,汲取灵感,创作大剧。
数次采风,踏浪登岛
为一部关于“台海”的史诗
平潭之于福建,正如福建之于全国的前沿地位,在国务院批复《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后,正稳步建设,大力向前。
平潭,是中国第五大岛屿,也是全国唯一对台特区和全国独创的综合实验区。
平潭对台交往历史久远,具有对台交往的“桥头堡”重要地位。
平潭历史上就是东南沿海对台贸易和海上通商的中转站,清咸丰年间被辟为福建省五个对台贸易的港口之一。平潭又是全国最早被批准设立的台轮停泊点、台胞接待站和对台小额贸易县之一,两岸民间直接交往活跃,是台湾民众了解大陆、认识大陆、走进大陆的一个特殊“窗口”。
平潭,也承担着建设共同家园的使命。
两岸一家亲,同宗同源,有着共同的文化传承。
带着这样的历史使命,《平潭映象》在文化的融合上加入了台海文化、以及两岸的共同信仰——海上守护神妈祖元素;作品以弘扬民族文化的形象,深化两岸艺术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发展,促进两岸人民心灵契合。
精心雕琢,展现民族精粹
让映象更有影响
杨老师说,“平潭的地方文化属于闽东文化,在《平潭映象》中如何展示本土文化元素,提炼海岛文化,是这部剧的灵魂!”
在剧目的创作上,为了让作品更具民族性,更显特色,杨老师还邀请了多位民俗专家一起交流探讨,将平潭地方音乐与闽文化元素进行融入。
语言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技术;既是一种线索,也是一种证据。方言的运用,融合到剧目中,会让观者产生一种文化错觉,以为身处历史,我们,就是剧中的先民。
“平潭文化符号一直贯穿在这部剧中,像神格化的人物有妈祖、城隍爷、麒麟、龙王三太子等,还有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藤牌操、神轿、舞龙、舞狮。另外,在唱词方面,我们将大量运用地方戏剧闽剧唱腔。”杨老师如是说。
《平潭映象》舞台剧既运用了民俗的元素,又加以深化打破民俗的常规表现,运用新的创作理念用现代的表现方式来全新演绎民俗的呈现,赋予很多非物质文化新的生命力,让传统得以新生,观众会看到时尚感十足的民俗文化。
在排练上,杨老师更是一丝不苟,调动作,验道具,改音乐,看队形,仔细揣摩每一处细节,亲身示范每一个动作,一招一式,精益求精。
天人舞的传奇,期待与您“初次见面”
《平潭映象》全剧分为四幕,共14个篇章,每一幕都融入了平潭的元素。取材于“岚”,深耕于“海”,怒放于“魂”,不仅有平潭文化,也有大闽文化、海丝文化;既有平潭的特性,也有大闽的共性,融合传统民俗,又兼顾国际视野。
杨老师说,传统与现代结合,这正是自己追求的“新东方美学”。
而《平潭映象》,则是“新东方美学”在海洋题材上的一次创新和突破。
正是这样一个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歌舞和艺术的女子,每一部作品都充满着灵性与震撼,舞蹈界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像杨丽萍这样,舞作一出便成为公共话题的焦点。
这不是因为她的艺术造诣高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而是她坚持了那么多年,一直在用脑、用力、用心去做跟舞蹈艺术有关的事,并且出手不俗。
如此,让我们更加期待她的新作——《平潭映象》
2018年1月,福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