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人文财富尚流会定制

北京国际音乐节20年 引领中国歌剧演出新潮流

发布时间:2017-10-18 阅读量:2804

  第二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日前在北京舞台亮相,经过二十年历程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以成熟和充满创意的面貌再次成为金秋北京演出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其中刚刚演出完的浸没式歌剧《小狐狸》和即将上演的体验歌剧《人声》,以及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再一次将北京国际音乐节传统的重头戏——歌剧演出推向新的高度。二十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坚持歌剧制作和引进,将国际高水准的歌剧演出和歌剧演出形式的最新浪潮引进到中国歌剧演出市场,为中国歌剧演出的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

  歌剧演出让观众看到优秀作品

  为什么音乐节一定要有歌剧演出?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说:“音乐节必须有歌剧,因为歌剧是集音乐、戏剧、舞美的综合艺术,代表着音乐的制高点。音乐节不仅应该做歌剧,更应该关注中国歌剧的创作和发展,音乐节本身也在从只做歌剧史上的经典歌剧到做在世界上刚刚首演的中国歌剧。这一步步走来是相当不容易的。”

  在二十年前的中国演出市场上,歌剧演出是比较有限的奢侈品,演出过的剧目也就是《茶花女》、《卡门》、《蝴蝶夫人》、《图兰朵》、《费加罗的婚礼》等。虽然维也纳国家大剧院和德国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曾经带来过《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作品,祖宾·梅塔曾带领佛罗伦萨五月节日歌剧院在太庙演出张艺谋导演的《图兰朵》,但是演出的场次和剧目都是很有限的。1998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建,从第一届开始,歌剧演出就成为音乐节的重头。除了在第十四届缺席外,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二十年的整个历程中,歌剧演出成为重要的特色之一,北京国际音乐节引领着中国歌剧演出的发展。

  1998年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制作了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从此为北京观众打开了一扇歌剧的门。随后的二十年中,北京国际音乐节制作了经典歌剧《卡门》、《维特的烦恼》、《鼻子》、《罗密欧与朱丽叶》、普契尼的歌剧三联剧等。2000年的第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请来了著名的意大利维罗纳歌剧院演出原汁原味的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维罗纳歌剧院把200年前这部歌剧首演时普契尼审定的制作搬到了北京保利剧院的舞台,轰动业内外观众。

  随后,引进著名剧院演出经典歌剧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长项,其中就有波兰华沙歌剧院的《纳布科》、威尼斯凤凰歌剧院的《茶花女》、意大利米兰小剧院的《女人心》、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的《玫瑰骑士》和《唐豪瑟》、马林斯基剧院的音乐会版本《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比利时皇家马奈歌剧院的《塞魅丽》、萨沃林纳歌剧节的《麦克白》、比利时德国莱比锡歌剧院的《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奥地利蒂罗尔音乐节的《纽伦堡名歌手》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意大利威内塔爱乐乐团和抒情歌剧合唱团等演出的威尔第的歌剧《茶壶女》、《弄臣》和《游吟诗人》。

  2005年第八届音乐节,纽伦堡歌剧院带来的瓦格纳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更是引起轰动。这部鸿篇巨制在一个音乐节上连续演出,在国际上也不多见。这些歌剧的演出很多都是中国观众第一次看到,不出家门就能领略经典美妙的高水准歌剧艺术,也带动了北京歌剧演出市场向更加繁荣发展。

  中国原创成为歌剧演出的新生力量

  一个重要的国际音乐节不能没有自己的作品,而北京国际音乐节也需要有中国自己的歌剧作品。余隆认为,有些歌剧爱好者存在某种“误区”,总以为只有西洋大歌剧才正宗,只有听国外名团演出的古典歌剧才过瘾。实际上,优秀的中国歌剧也有其独到之处,《诗人李白》就是证明,“新”且“好”。国内歌剧从业者和爱好者,应当珍惜音乐节提供的来之不易的机会。这其中郭文景在这一代中国作曲家中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对他的作品,国人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认识高度。

  2003年第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首先推出了郭文景的歌剧《夜宴》和《狂人日记》;2007年第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又推出了郭文景的歌剧《诗人李白》。郭文景谈到北京国际音乐节推出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感慨万千:“我的作品在北京国际音乐节演出得最多,《夜宴》和《狂人日记》首次在国内公演就是在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还有歌剧《诗人李白》,然后是我的作品音乐会和《巾帼英雄三部曲》,最后是今天的《满江红》。北京国际音乐节确实让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堂堂正正地被世界了解。”

  原创歌剧的委约更是国际音乐节历程中的亮点:2010年第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著名作曲家叶小纲的委约作品《咏·别》世界首演。另一部与美国波士顿歌剧院联合委约的中国旅美作曲家周龙创作的歌剧《白蛇传》也在中国首演。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的中国作曲家作品还有旅居瑞士的华人作曲家温德青的《赌命》——这部现代歌剧以无调性音乐讲述了一个传统的中国人过年的故事,被誉为“寓言剧”。2012年第十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了新制作的歌剧《原野》。中国作曲家的歌剧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占有一席之地,余隆认为,这是用西方观众熟悉的方式讲述中国的故事,这样走出去更能为世界所接受。

  引领观众审美的新潮流

  北京国际音乐节要做什么事儿?当引进经典歌剧已经成为常态,并推动了中国歌剧演出市场的发展后,余隆认为,引领观众新的歌剧审美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如果一味以传统制作来演出经典歌剧,歌剧演出会滞后于国际歌剧演出的发展。于是,北京国际音乐节随着歌剧市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歌剧演出形式,也让观众看到了当今世界最为新潮的歌剧演出。

  2002年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引进了莫斯科海利根歌剧院演出的阿尔班·贝尔格的现代歌剧《璐璐》,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现代的音乐和并不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的剧情,是否能够让观众在剧场里坐得住?当时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

  从第十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始,浸没式歌剧、多媒体歌剧和体验式歌剧等新形式制作的歌剧逐渐进入北京国际音乐节。去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的浸没式歌剧《唐璜》将莫扎特的歌剧改编成在一个独特的空间中演出的与观众零距离的歌剧演出;而今年在三里屯太古北里红馆演出的雅纳切克的歌剧《小狐狸》更是把观众引入剧情中。本届音乐节即将上演的体验式歌剧《人声》也让观众充满了期待。歌剧欣赏的眼光不断拓宽,也让北京观众欣赏素质不断提升,带动我国歌剧演出市场更加多元化、更加繁荣。

  联合制作开拓新的道路

  北京国际音乐节经历二十年风雨历程,歌剧演出从引进著名剧院到自己制作原创,再到引进新潮演出形式。近些年由于歌剧制作成本越来越高,使得国际许多著名歌剧院探索多个艺术机构联合制作歌剧这条路,而北京国际音乐节也同样与国际同步开展了艺术机构联合委约制作。

  2009年第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波士顿歌剧院联合委约制作歌剧《白蛇传》。2013年开始,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展开合作,首先推出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而德累斯顿歌剧院和皇家马德里歌剧院也参加联合制作。这部制作由于多家合作,体现了制作和演出的高水准。2016年第十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法国普罗旺斯·艾克斯国际艺术节合作的第一个成果——布里顿歌剧《仲夏夜之梦》上演。今年第二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联合制作的第二部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也将上演,北京国际音乐节开拓了一条歌剧制作的新路。

  无论是引进歌剧,还是自制原创歌剧,还是请来国际新型歌剧演出,还是与国际艺术机构联合制作歌剧,北京国际音乐节总是站在中国歌剧制作的前沿,引领着歌剧演出市场的发展,让歌剧艺术在中国深深扎下根,推动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