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ess, slang, use of cannabis and other drugs, relaxed attitude, sarcastic humor, self-imposed poverty and relaxed sexual codes.”
听起来熟悉吗?这些形容词描绘了一个完整的亚文化青年形象。
亚文化一词最早来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词最初是用于形容媒体对于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恶意丑化,把他们描绘成一群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怪人。这个词也被中国的怪咖们用来形容自己圈子的行话。
虽然主流媒体认为亚文化已经被推崇到了扭曲变态不接地气的地步,事实上,当代边缘青年的生活方式依然如过去般有趣。他们的文化,例如只有他们小圈子里懂的黑话,仔细去研究是很有趣的。然而,现在大众的眼球已经完全被更加露骨放荡的毒品文化的生活方式所吸引走了。
有关嗑药这一所谓的“文化传统”,最早的践行者其实并不是亚文化青年。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嗑药行为可以追溯到浪漫主义时期。1830年,Hector Berlioz创作了使他流芳百世的由四个乐章组成的作品《幻想交响曲》。在这部作品中,Berlioz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他在吸食鸦片后产生的幻觉。这一作品也被音乐爱好者们称为音乐史上第一部迷幻音乐作品。
上世纪60年代,一群热爱嬉皮士的年轻人在接触到这种更接地气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繁衍了亚文化。由此,这群亚文化爱好者们开始产生与主流社会思想上的差异。他们对种族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推崇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平等。他们试着用一些新的方式来思考人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他们周围的世界。
这些年轻人成为了第一代的亚文化青年,开始了对传统与权威的反叛。有趣的是,由于这个文化的颠覆性和边缘性一度被种族主义者歪曲成 “像黑人一样生活的白人”。这样的解释估计可以让人哭晕在厕所了。在笔者看来,他们的生活方式隐藏着一种意识形态企图。
在伍德斯托克时期,嬉皮士运动中的一个核心元素便是对东方方宗教以及东方神秘文化的崇拜,比如大家都知道的Lennon向Norah Jones的父亲Ravi Shankar学习锡塔琴的演奏锡塔琴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么为什么大家会把一个来自异域的宗教来当作寄托呢?一切都起源于人类被冷战所支配的恐惧。大概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一直竞赛研究火箭,核弹,探索太空来着。在这个时候,年轻人却活在恐惧的阴影下。很多人担心随时会有一颗核弹会从天而降将美国毁灭。面对这种民众的恐慌,很多人选择寄希望于命运。
“禅”这一思想就是从这个时刻被大家所推崇的,因为“禅”强调把一切都交给命运决定,这一点很符合当时一些年轻人的心态。易经被很多嬉皮士以及后现代艺术家视为经典。人们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热爱大自然,并且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欣赏和感受周围的世界。新的思想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相比于普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亚文化青年们的生活更加放荡。穿着上,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去显示自己的生活态度。他们不再像土酷青年那样去吸硬毒品,而是热衷于各类致幻剂。1938年阿尔伯特博士发明lsd更让他被嬉皮士们尊称为嬉皮士教父。总而言之,这些生活方式在当时的意义不只局限于身体上的愉悦,更多的是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从各个异域文化中吸取其中的智慧。
我们应该尊重大家的每一种生活方式,亚文化也好,主流文化也好,都是不同的对这个是世界的解释。可是在你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时,请不要一味跟风,忽略其中的意义。就拿嬉皮士文化来说,我更希望大家在效仿嬉皮士先烈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用不同的方式去开拓自己的精神世界,以不同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一切。查理帕克也好,柏辽兹也好,乔布斯也好,如果他们听说大家说抽茶叶好就去抽茶叶,听说喝大力能出奇迹就去喝大力,可能我们现在就欣赏不到他们的作品了。人们只看见查理帕克嗑药时演奏的样子,却没看见他第一次jam session被人羞辱后每天花12到15小时练习。
引用在公路商店看到的一段话:“市面上关于年轻文化表述都过时了,当意识形态失去了共鸣,需要重新构建有号召力的价值主张,当有趣叛逆这个词可以形容公路商店也可以形容人民日报的时候,这种表述就会被人厌倦疲劳。年轻人在知道“火人节”以后,虽然没去过,但火人节已经吸引不了她了,因为她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由于他们这种知道就是拥有的行为导致亚文化被定义,沦为文化创新的素材提供者即市场营销的文化密码标签。亚文化扩展知觉的原始功能被忽视。最早的信仰者变成最早的拒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