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人文财富尚流会定制

高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福建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17-03-20 阅读量:2516

  确保传承发展落细落小落实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董 伟

  保护、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部门的重要职责。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始终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发后,文化部党组专门召开会议传达学习文件精神,就贯彻落实传承发展各项任务提出明确要求,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梳理出6个方面21项主要任务,确定74项具体措施及其责任单位,确保文件落细落小落实。

  一是系统梳理文化资源。近年来,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分别开展了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地方戏曲剧种、美术馆藏品普查,初步理清了家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普查工作机制。我们将在已开展工作的基础上,以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为契机,加快推进相关工作,建立健全登录建档制度,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

  二是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重大保护工程,强化执法督察,推动文物保护状况有了明显改善。通过大力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统筹推进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推进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研发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在文物合理利用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三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目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理念不断深化,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名录体系基本形成,保障机制不断完备,保护方式日益多样,社会参与度不断提高。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完善非遗保护制度,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

  四是做好古籍保护工作。下一步,将全面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深入推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完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审制度,加强对珍贵和濒危古籍的修复,继续推进古籍整理、研究、翻译出版,使保护成果惠及全社会。

  五是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近年来,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主题、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推出了一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文艺创作规划引导。

  六是深入开展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开展各类宣传展示活动,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七是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大力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技术新业态相结合,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让传统文化融入城乡建设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黄 艳

  我部党组高度重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贯彻落实,要求相关司局认真学习并提出落实《意见》的措施,各司局已按要求积极开展工作。我部将按照《意见》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扶持,加强督促指导,完善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形成部门间统筹协调、部有关司局和部属单位各负其责、共同参与落实《意见》的工作格局。

  我们将按照《意见》的要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的高度认识这项工作,将《意见》内容的落实与创新城乡文明、塑造城乡新文化、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有机结合;通过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城市传统格局和肌理保护、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等工作,在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注重提高城乡的文化品位,塑造城乡特色文化,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医治城市病和补足城市短板。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乡土文化,使文化传承与城乡环境改善相得益彰。

  我们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的相关规定,切实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以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大力推进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实施,积极开展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管理工作,全面推动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和相关标准中明确对公共文化体系的规划要求。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推进城市总体规划改革,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公共文化体系、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提出总体要求,提出包含文化设施在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要求和分级配置标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提高保护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在保护规划中突出历史遗存、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保护和历史文脉的延续等内容。

  二是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设计工作。将保护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彰显中华文化特色作为重要的城市设计工作原则,融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和单体建筑设计之中。

  三是全面推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要求各地在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中,保护城市传统格局和肌理,改进历史建筑保护方法,加强历史文化挖掘整理,传承优秀建筑、园林文化。

  四是加强传统民居保护,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十三五”期间全面开展全国的传统民居挂牌保护工作。同时,编制传统民居保护修缮指南,探索传统民居保护利用渠道,指导传统民居保护利用。开展传统建筑名匠认定工作,建立传统建筑名匠制度,促进传统建筑工匠培训。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高 翔

  福建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保护完整、传承良好、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儒家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彼此渗透、交融互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是福建的巨大优势;如何传承发展好这笔宝贵财富,则是对我们工作的挑战和考验。经过反复调研,我们认为要从三个维度来把握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一是思想维度上着重解决好“到位”的问题;二是实践维度上着重解决好“落地”的问题;三是制度维度上着重解决好“长效”的问题。

  福建省委坚持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省委把实施工程列入省委常委会2017年工作要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作为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省委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考核评价体系。省委宣传部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摸清文化家底,明确工作思路。组织媒体进行宣传阐释,加强指导督促,认真发挥综合协调作用。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福建落地生根。福建着眼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地,深入挖掘资源优势,坚持顶层设计与项目带动并举,重点做了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展行动,加快与现代教育体系深度融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作品、进网络、进社区、进家庭。二是打造海洋文化品牌,着手编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文化发展专项规划》,加快福建“海丝”文化驿站建设,把福建海洋文化推向世界。三是实施福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出台实施方案,加大红色文化保护立法工作,组织创作在全国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电影、电视剧、话剧,创办福建红色文化VR/AR实体体验馆,坚持用革命传统教育人民、引导群众。四是加强区域特色文化生态保护。五是加强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六是传承发展民间民俗文化。七是加大历史文化研究阐释力度。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用长效的机制来保障,让中华文化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一是在组织领导上,考虑建立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规划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方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和格局。二是在政策保障上,探索设立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专项基金,完善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和法治建设、激励表彰、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三是在宣传教育上,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闻媒体报道、文化阵地建设等的重要内容,贯穿国民教育、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传承发展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杜飞进

  今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题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落实《意见》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对光明日报来说,不仅是业务工作,是发展机遇,更是政治任务,是坚持政治家办报,打造思想文化大报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后特别是去年以来,光明日报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重视和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宣传报道,形成了作为思想文化大报的鲜明特色。《意见》印发后,根据《意见》精神和中宣部部署,我们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又在“薪火相传”这个总栏目下策划推出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文化遗产活起来”“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华文化溯源”等一批特色专栏,刊发了《浚通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述评》《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特色》等重头述评和理论文章。

  回顾一段时间来光明日报关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宣传报道,我们认为,要格外注重从形式到内容的改进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广大读者“饱读”“深读”“悦读”的需求。

  在形式上,注重把握“轻”与“重”、“广”与“深”的关系,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宣传阐释的吸引力传播力。在内容上,注重围绕“古与今”“中与西”“源与流”等关系,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展开报道和阐释。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对《意见》精神的贯彻落实:一是更加强化问题意识。既要针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存在的基础性工作薄弱、重形式轻内容、简单复古等现实问题做好舆论引导,又要抓住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与融入世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解读阐释。二是更加突出思想内涵。我们将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论上不断作出新概括。同时,将通过“圆桌对话”“光明专论”“光明讲坛”等各种平台,及时推介理论学术界有关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三是更加注重融合报道。我们已组建了“文化记忆”“留住乡愁”“中华文化溯源”等聚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融媒体工作室,这是光明日报深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融媒体传播的重要支撑。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策划创意,集聚资源力量,努力打造一批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具有广泛传播力的“现象级”融媒体产品,以不断增强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宣传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

  发挥优势 积极作为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孙守刚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摆上全局工作突出位置,策划实施了7大类105个牵动性强、示范作用大的重点项目,省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用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推动形成了整体推进的战略态势。

  推出了一批研究阐发、典籍出版成果。实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十八大以来山东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传统文化研究课题102项,确立省级传统文化研究课题479项。编纂出版大、中、小学生中华文化系列读本、党史国史读本等一大批面向不同群体读物。

  搭建了一批学术研究、传播交流平台。组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和国学院、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中心、山东社科院国际儒学交流中心等开放性学术研究平台,全面提升孔子研究院职能作用,组建孟子研究院。发起创立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成功举办4届,并赴纽约、巴黎、曼谷、韩国等举办尼山论坛,成功举办7届世界儒学大会,成为机制化的国际性文明对话和学术交流高端平台。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全省153个公共图书馆全部建成尼山书院。乡村(社区)儒学讲堂发展到9200多个。

  开展了一系列普及教育、实践养成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化“四德工程”建设,在全省城乡建成“善行义举四德榜”9.5万余个、基层“道德讲堂”5.6万多所,山东入选“中国好人榜”、全国道德模范数量居全国前列。挖掘和阐发沂蒙、胶东、渤海、冀鲁豫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新建和提升一大批革命纪念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等一批重大文化工程项目顺利推进。

  目前我们正在认真学习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论证,初步拟定了《山东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拟于近期提交省委常委会审定。总的思路是:确立“建设文化强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走在前列”“一个目标”;规划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和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两大示范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普及教育、实践养成、保护传承、传播交流“五大体系”;实施文化经典研究阐释和出版工程、大众化普及推广工程、历史文化展示及“乡村记忆”工程、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四德工程”、红色文化保护展示工程、齐鲁文化题材文艺创作工程、齐鲁文化走出去工程、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八大工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培养文化自信自觉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刘宇辉

  北京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融入学生的血脉,入脑入心,使广大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多年来,我们坚持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课程融入、实践活动、经费保障等方面入手,努力探索讲台、舞台、平台相互融合,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联动,教学、教材、教师相互支撑的工作体系,做到规划中有位置、计划中有体现、工作中有办法,使传统文化在学校有特色、学科有内容、学生有参与。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的支持下,我们创建了516所中小学文化建设示范校、百所非物质遗产传承学校、60所京剧进课堂实验学校,制定了评价标准和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全学科、全过程、全覆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我们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我们强化在德育课中加强传统美德教育,重新修订颁发了《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学生的未来打下道德基础。语文课上强化汉字和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烙上“中华文化标识”。历史课中突出民族优秀人物教育,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强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将吟诵、书法、剪纸、景泰蓝等民间工艺扩充到艺术课中。以“京剧进中小学课堂”为切入点开展戏曲教学。在大中小学推广和普及武术、花式跳绳、民间花会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建立艺术家工作室、传承人工作坊、专项培训等措施,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我们在学生艺术节、传统音乐节中大量增加传统文化内容,举办经典戏曲演唱会等,在校园中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生态。连续举办12年的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几十个专业院团累计演出上万场,观看人数近600万人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家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传统文化。

  为凸显北京传统文化优势,进一步整合力量,盘活资源,我们开展了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小学美育发展工作。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中国评剧院等团体,与多所学校建立京剧、昆曲、评剧等传统文化基地,开展“结对子、种文化”工作。一批名家和非遗传人走进校园,参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举办社会大课堂活动,近千家社会资源单位为学生学习和实践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平台。

  清新隽永 以文化人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朗读者》制作人 董 卿

  我最近主持的两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有着颇为相似的气质:清新隽永、以文化人。这两档节目也有着颇为相似的命运:意外走红、全民热议。节目开播前,中办国办刚刚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两个栏目也是对《意见》的贯彻落实。作为亲历者和制作人,我的感受是一切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无论是《诗词大会》还是《朗读者》,团队都在如何让文化节目符合大众传播的特性上做足了功课,即让一档电视节目能够引发最大多数人的参与和共鸣,真正让人一见钟情。所以,这一季的《诗词大会》在入选诗词、赛制设置、舞台呈现和选手选拔上全面升级。

  《朗读者》作为一档全新的原创节目在一年的酝酿过程当中一直在思考一个核心问题——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创意最初就确立了一个思想,《朗读者》不应该是一个传统的朗诵会,一定要把朗读者的情感、写作者的思想和观众的理解和谐统一起来,所以我们设计了“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将朗读者的个人生命体验完整地构建起来,把故事的情绪提升到一个需要借文抒怀的时候文本顺势而出,经典文字的传播便实现了最大化。当麦家讲述完两代父子之间充满挣扎的故事之后再读自己的家信、当许渊冲老先生说人这一生不是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之后再读林徽因,文字的魅力自然产生了叠加的效果,变得充满力量、充满感染力。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我们都不去强调“我会读”而是突出“我要读”,老舍、巴金、冰心、路遥、史铁生、季羡林、莎士比亚、海明威、小仲马、梭罗、裴多菲等许多东西方的经典被朗读的时候,观众没有产生任何违和感,文字中所蕴藏的精神世界和当下受众的精神世界遥相呼应,善良、正直、勇敢、进取、奉献、尊重等等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和千百年前流传至今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又一次给予我们力量。

  丘吉尔曾经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莎士比亚。鲁迅先生也曾经在文章中写道: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国家的文化的礼赞。作为媒体人,我们理应坚守精神家园,激浊扬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

  激活经典 服务当代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主编 袁行霈

  中华文化有一种自我革新的机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应新的时代环境,以及外界局势的变化,不断地调节自己。中华文化的定力、韧性和广泛吸纳的能力,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我在这里要强调,文化不仅是少数文化人的事情,文化建设不仅是少数文化人的责任,这是需要全民族共同努力的。文化,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取向、言谈举止,决定着我们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如何自立于大千世界,如何培育自己的后代。我曾经发问: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这里再补充问一下:如果我们只有对金钱的膜拜,而没有文化的担当;如果我们只看到一己之私利,而不对自己民族的前途承担责任,我们将成为怎样的人?我还想强调,国家的强盛与否,将来不仅要看经济实力、国防实力,也要看国民的精神世界是不是丰富,活得高尚不高尚,愉快不愉快,自在不自在,美不美。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的任务,落到我和国家图书馆韩永进馆长肩上。我们所选书籍既要是经典,又要经过注释和解说为大众接受,我们编委会的各位学者深感责任之重大与艰巨。我们已经确定了43部经典,包括《诗经》《论语》《老子》《墨子》《史记》《黄帝内经》等。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凡例,请了各学科第一流的学者承担注释和解说,每部书至少邀请了两位专家审订。我们将把大约500位各领域的专家团结起来,力争把这部书编好。我们把质量放到第一位,同时也加紧工作,今年将有10部经典跟读者见面。我们并不奢望读者将百部经典全都读完,但至少可以读那么两三部,真正读通一部也好。

  这中间应当防止以下几种倾向:一、商品化;二、快餐化;三、贴标签。我提倡沉潜下来,认真地读点书,真正读进去、用起来。我曾为《光明日报》的读书公益广告题过8个字:“书声琅琅,香飘九州”,我期待着我们的祖国成为书香之国,成为世界各国羡慕的文化强国。我希望,我这个年过八旬的读书人能够看到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