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6日,腾讯思享会携手《盗火者》纪录片团队与出版团队,邀请众多民间教育的实践者,探讨当下中国教育自下而上的变革。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还未达成共识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现在的教育被变成了“灌水”,有的地方有短板,短板挡住了,水就越灌越多,把教育视为“灌水”是教育工程最大的痼疾。
对于近期媒体上反响强烈的《衡水中学到底哪里不正常?》,他认为,这说明了社会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 还没有形成基本共识。归根结底,教育是一种点燃,是一种推动。

徐刚(知名环保作家、诗人)
“做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知名环保作家、诗人徐刚则表示,他发现无论是穷乡僻壤的留守儿童,还是北上广的优秀学生,甚至专门讲《论语》的权威,都把《论语》开篇里的“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字解释成是温习、复习的意思。这让他意识到,教育真的出大问题了。梁启超曾专门写文章解释“习”不是温习和复习的意思,而是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好的习惯,要去做,是实践,是行动。因为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人。按照传统教育,有三个“做人”的标准: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而“做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否则将如梁启超所说“做不成人,学问越多越坏。民国那些被唾骂的人,谁不是读过很多书的人。”

魏勇(北京十一学校历史教师)
今日之教育决定国家之未来
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北京十一学校历史教师魏勇表示,他从站上讲台的第一天开始,就从没有想过要跟考试“结婚”,而是想着怎么影响下一代,让契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精神成为学生的共同信念,套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话,就是“要为尚未出现的社会培养新人”。
因为国家的未来取决于今天的教育。国家未来的领导者,是从今天的教室里走出来的学生,他们的观念是什么样,会左右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而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还受国民的精神和气质所影响。现在社会上那些令人不满意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以前的教育种下的恶果。如果年轻人的想法都是线性的、简单的,不喜欢复杂和精确的思考,那么我们的未来是堪忧的。
看来教育变革迫在眉睫,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突围?民间实践者又做了哪些努力?欢迎关注《腾讯思享会》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