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厦门晚报讯(文/记者 林珊 郭文娟 张婧玮)春节收压岁钱,不少孩子“一不小心”就成了万元户。钱一多,问题就来了。有的孩子为了掌管自己的钱,撒泼、卖萌、哭闹……各种“伎俩”全用上。有的孩子想用红包买喜欢的玩具,被妈妈拒绝后愤愤不平:“这是我的钱!为什么不能用?”甚至,外地还有“熊孩子”生怕红包被没收,“失联”一整天就为了抢先把钱花光。
红包到底该归谁管?怎么管?有的孩子把红包当成旅游基金,有的拿去做公益,也有代为保管的家长帮孩子购买保险或理财基金。当然,也有一些孩子好不容易“夺下”财政大权,日子立马变得“滋润”起来。怎么让孩子从红包中学会管理金钱,其实考验的是家长的智慧。
A、案例
惊
一个班级的孩子,红包最少120元最高5万多元
“今年春节你收了多少红包?”本报记者做了个微调查,发现很多孩子的红包都是数千元,其中有不少人还跻身万元户的行列。孩子收压岁钱收到“手软”,家长却感叹“一夜回到解放前”,年终奖拿来包红包都不够用!
记者随机选了几个班级做调查。其中,莲花小学一年级(1)班50名学生,每人都收到了红包,最少的为120元,最多的高达5万多元。孩子过年收到的红包,除了用于买学习用品外,买保险、理财产品的也很多。思明小学40名参与调查的家长中,有一半以上将孩子的红包拿去买了理财产品和买保险。集美二小六年级(5)班43人有收到红包,其中27人把红包用于理财。
忧
孩子们忙着抢红包,到手后却一片静默
孩子们的“小金库”,除了来自传统的红包,还有不少是通过微信、QQ红包抢来的。
小芹家里亲戚比较多,春节几个弟弟妹妹聚在一起,都忙着抢红包。“初中的弟弟妹妹有手机,就会用微信抢,上小学的不是用父母的手机,就是在电脑上抢QQ红包。”令小芹惊叹的是,他们对手机的消息提示铃声和振动反应非常敏捷,“明明在房间里写作业,听到有微信提示音,立马就冲出房间拿起手机翻看”。
李女士也看到了孩子们对抢红包的热衷程度,不过,让她担忧的是,有长辈在家族微信群里发红包,孩子们很快就一抢而空,然后群里一片静默,孩子们拿了红包毫无表示,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
“春节期间,孩子的大伯在家族群里连发了好几个红包,专门给这些小孩抢,我发现他们抢的时候都很快,但抢完就没动静了。”李女士不无担忧地说,都是上小学、初中的学生了,怎么礼貌、感恩意识这么淡薄?
李女士说,虽然只是小事,但也折射出父母对孩子礼仪教育的不到位。“微信红包不论金额多少,都是长辈对小辈的关爱和祝福,小辈理应表达感谢。不论是在网络环境还是现实生活中,讲礼貌都是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