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梓馨
“以后你们这种破聚会少叫我啊!”在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女主人公林小枫怒气冲冲地向老公宋建平嚷嚷,“就那个女的,她丈夫要收购人家美国什么岛那女的,没劲透了!一个劲儿地问我为什么没工作,问了一遍还不过瘾,又问一遍……”
林小枫说的“破聚会”,是宋建平的大学同学聚会。时隔多年,曾经的同窗好友再重逢时,除了一遍遍地怀旧之外,谈论更多的都是些“收购人家美国什么岛”、“问我为什么没工作”、“居然还问我有没有上过大学”之类琐碎世俗的东西。
“没劲透了!”林小枫这句貌似赌气的话,其实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说是老同学相聚,但现实的关系网络是那么明显地渗透在饭桌上、牌局中,以及卡拉OK包房里。”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玮看来,同学聚会是个不折不扣的“鸡肋”,“事实上,有些聚会挺世俗的,是在同学关系中重新编织社会关系网络。”
据说,哈佛商学院一位教授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上这样忠告他的学生:“如果几年之后你接到母校的邀请,要求你回校参加5年一次的同学聚会——那是件危险的事,你不要去。”这个教授认为,聚会会逼着你审视自己在刚毕业的短短几年中取得的成就,而且是以你同学的标准——而不是以你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成功标准——来评判你的成就与收入。“你开车驶进校园停车场,会不自觉地斜眼打量周围汽车的品牌与款式,努力猜测着你的同学毕业后混得如何,以及你与他们的差距。在鸡尾酒会上,当听说有些同学已经做了高级副总裁或者成为百万富翁时,你还是会不自觉地默默计算着自己与他们的差距。”
“整个同学会将引发你关于职业成功与个人价值的巨大焦虑和徒然担忧。”这是哈佛教授最担心的。而事实上,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同学聚会的“破坏力”也许不会这么大,但其负面影响的广度却往往不仅限于此。